【资料图】

一头连着社区居民,一头连着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便民生活圈成为城市的“毛细血管”,也承载着社区里最朴实的温情瞬间。在南京市鼓楼区小市街道东井亭社区,几座由闲置核酸检测亭改建而成的便民服务亭不仅方便了周边居民生活,更成为承载社区互助理念的精神家园。

“我这个鞋跟它老是在晃动,能不能把它固定住?”“能修,以前它已经被固定好了,再加固一下,很简单......”

下午三点半,家住附近的董阿姨正在东井亭路市场上买菜,但脚下的鞋子却掉了鞋跟。她急忙来到社区便民服务亭中老街坊李玉宝的修鞋摊求助,只见这位老师傅熟练地拿起锥子和胶水,穿针引线间,李师傅就帮助董阿姨修好了鞋。董阿姨:“我们之间认识好几年了,每次来的话,他不管是在室外还是在室内,都是很热情的,又比较实惠。”

摊位虽小,但生意着实不错,时不时有街坊邻居将鞋子送过来维修。这些鞋子中,既有传统的皮鞋布鞋,还有各类潮流的球鞋,在李师傅的巧手之下,鞋子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修鞋之余,街坊们也会到李师傅门口聊聊家长里短,不知不觉,修鞋店成了大家的“聊天室”。“我在这边修了三十多年鞋了,很多邻居都处成了好朋友,他们没事就来我这里坐着聊天,我们一起聊聊晚年生活。”

吹着电风扇,不被阳光晒。李师傅告诉记者,自从搬进便民服务亭以来,即使外面刮风下雨也不影响干活,工具还可以放在亭子里,平时来这边修鞋的顾客也更多了。“亭子就在以前摆摊的老地方,社区考虑到我们风吹日晒的很辛苦,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刮风下雨都很安全的地方,天热了也可以吹吹风扇,环境比以前舒服多了。”李师傅说。

东井亭路周边是原南京无线电厂的住宅区,在改造亭子的时候,街道决定突出小巷故事和工业记忆两大主题。从厂区大门到奠基铭石,从工厂车间到电话、收音机等下线产品,一张张老照片张贴在亭子外,让居民们回忆起年轻时的奋斗岁月。小市街道东井亭社区党委书记 卢文清:“我们找了当时厂里一位宣传干事,用他们以前经历过的、所有的职工一起奋斗的场景,把它有机地融入到城市发展进程当中。居民有刚需,经营户也有需求,这两个亭子建在了大家想要的地方,也符合小摊主的经营需求。”

便民服务亭不仅承载着旧日回忆,更为热爱生活的人撑起一片未来。经营户李海霞是一名裁缝,多年来,她和丈夫在小区里人多的地方摆裁缝摊谋生活。虽然生活不算富裕,可两人依旧热心投身志愿服务。李海霞:“疫情期间组织核酸检测我每次都做志愿者,社区有什么事想到我、需要我,力所能及的我一定支持。”

据了解,小市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构建全方位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凝聚最广泛的红色力量,让基层治理持续充盈温度。今年初,小市街道发布“小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以“办好小实事、理好小市事”为理念,从居民群众普遍关注的“关键小事”入手,用小实事推进微幸福服务大民生。

这次“小实市”便民服务亭打造好之后,卢文清第一时间想到了李海霞夫妇,俩人也就有了十几个平方米的空间,不用再为刮风下雨发愁了。像这样的互助故事,在社区里并不少见。卢文清:“这样的摊位我们都是免费提供的,我们社区每周都会召开对应居民各种诉求的志愿服务活动,那么他们也会无偿地参加我们的活动,让我们整个东井亭社区的居民满意度更高。”

(江苏新闻广播/索浩阳 通讯员/刘阳 编辑/蒋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