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向一帆


(相关资料图)

摄影:极目新闻记者 萧颢

通讯员 王潇潇

“他是我们永远的老师,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告别仪式现场

11月8日,在婉转的《送别》旋律里,一批批杨叔子院士的亲友、同事和学生来到武汉市武昌殡仪馆,送别践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杨叔子院士。

社会各界拜别杨叔子院士

1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逝世,享年89岁。

告别仪式现场

11月8日上午,纪念堂内,杨叔子院士的遗像摆在正堂,由李培根院士题写的挽联“攻专业究人之本人文融教育享誉千学万塾 去机心悟器之道科技和道德竞比百家诸子”伫立两旁。数百名社会各界人士敬赠的花圈摆放灵堂两侧,以寄哀思。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介绍了杨叔子院士的生平。他说,杨叔子院士一生诗礼传家、笃志报国。他秉承“清廉爱国,师表崇德”的家风庭训,始终怀揣科技报国梦。他一生心系教育、知行合一,倡导“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思想;他一生严谨求真、勇于创新,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成就卓著。

杨叔子院士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周济追忆,恩师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和工程科技事业,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坚定信念。

三鞠躬后,前来吊唁的人们环绕灵台的遗体一圈,瞻仰杨叔子院士遗容,作最后的告别。

告别仪式现场

“杨叔子,杨叔子,我们来跟你告别了,我们永远爱你!”当社会各界拜别杨叔子院士后,杨叔子院士的家人搀扶着遗孀徐辉碧教授,从轮椅上下来,步履蹒跚地走去看望爱人最后一眼。“我总记得,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徐辉碧教授泪流满面。

遇见恩师是一生最大的幸运

现场,悲伤似乎都是静静地,没有高声地哭泣,只有红了的眼眶和低声地啜泣。

告别仪式现场

告别仪式上,周济院士这样评价恩师:“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他说,杨叔子院士的一生始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和工程科技事业,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他倡导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发起并推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深度融合,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作为世界上最先提出智能制造理念的先行者之一,他高举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旗帜,引领中国机械工程科技创新奋进在世界前列。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在告别仪式的讲话时,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史铁林,话刚脱口便不禁哽咽,待心情平复后,他回忆了34年来跟在杨叔子院士身边的点点滴滴。“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是院士、校长的他,不愿麻烦别人,出差跟我们一起挤硬座、坐公交、挤地铁,他这种吃苦精神和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品质我一辈子不会忘。”他说,遇见杨叔子院士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幸运,恩师对自己的教诲和影响不仅仅在学术,更多在人格方面。

“杨先生的一生可以用之前学校为他办的展览名称《喻园耕耘七十载 科学人文总相宜》这两句话概括。”仪式结束后,史铁林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科学技术方面,杨叔子院士开拓国家很多第一,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智能制造”理念。这也证明了他在科学站位很高,总能预示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后才能发生的事。他的站位之高,源于他知识的丰富和看问题久远的角度息息相关。

杨叔子院士仙逝后,史铁林为恩师整理了生前的照片和影像视频,每每看到恩师的音容笑貌,他总不禁落泪。他说,师从杨叔子院士34年来,老师为他们选择课题时,总会选择一些能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晚年时,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教育中,最早在大学生中提倡人文素质教育,不仅邀请专家来校做讲座,还要求学生背诵《论语》和《道德经》,他嘴上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就垮”。

(来源:极目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