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6月12日,记者来到了南京江北新区1934文化产业园,这里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常设展览,展出了不少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包含各式各样的玩偶、手工画、服装、插花等。虽然类型众多,造型各异,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由垃圾制成。

策划、制作这场展览的人叫连玲玉,她是一位环保美学设计师。20年来,她致力于“变废为宝”,坚持把美学与环保相融,用艺术创想去为环境减负。而“环保美学设计师”,这个听起来很新鲜的职业,正是记者今天所要体验和尝试的。

走进产业园A幢办公楼中庭,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一组组作品充满灵动。连玲玉先带着记者从作品中学习分辨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可回收物,它们既是可以再生循环的垃圾,也是连玲玉的创作材料。

来自中国台湾的连玲玉浑身散发着艺术气息,确实很难把她和垃圾联想在一起。连玲玉指着这幅用五大类可回收物创作的画问记者:“纸在哪里?”记者第一次并没有指出,而是误指了画布。连玲玉说,她用这样图像记忆的方式,让大众了解每一幅画都藏着五个可回收分类,而且让每个人对图像有不一样的创意感受。

在连玲玉的常设展琳琅满目的创意设计中,最吸引记者的是这些奇特造型的盛装娃娃,她们穿着华丽,眉目如画,舞姿翩跹。它们的脸是一颗鸡蛋壳或乒乓球,身体是饮料瓶,衣服剪裁是各类包装纸,有的娃娃裙子是绿色的饼干外包装,脚底踩着一次性餐盘或废旧光盘。你们能想到吗?就是这些垃圾原材料,成就了上面让人爱不释手的“环保娃娃”。这些“环保娃娃”当年被媒体发现推荐到联合国展出,一下子就引发了轰动。

【采访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拥有两个儿子的连玲玉说到很多故事,也提到一次因为全家上阵帮她做宣教垃圾分类的展览,而让小儿子对她产生巨大的误解,后来,儿子在学校的美术课上听老师介绍世界著名环保艺术作品时,一眼便认出这是妈妈的作品。渐渐的,他们开始理解妈妈环保设计背后的社会意义,甚至还专门创作录制了一首关于垃圾分类的说唱歌曲。

连玲玉说,作为环保美学设计师,动手制作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活动开展垃圾分类宣教,带动大家一起动手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保护绿色家园。“坚持+创意+宣教=让环境变得更好”,这道加法题连玲玉已经做了20年,环保已经成为她的使命,如今连老师致力于把这份使命能够传递给更多人,而我也希望这篇体验报道能成为使命传递中一颗助力善行的种子。(江苏新闻广播/孙强钱遇 编辑/玉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