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消息,6月2日-6月3日,第七届集微半导体峰会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酒店如期举办。


(相关资料图)

近年来,国际宏观环境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结合当前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及挑战来看,“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显现。在主峰会上,爱集微创始人、董事长老杳提到了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在业界看来,我国高校的半导体科研成果较少,但实际上过去十年中,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培育人才,也产生了一大批技术成果,只是这些成果企业不愿意使用和吸纳,因为从理论到实践还有一定距离。如何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也是今年集微半导体峰会的主要议题,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成果是中国半导体发展的源动力,技术创新应该交由研学界来完成,企业更应该注重应用创新,二者的结合便是科技成果转化。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重要议题,主峰会以“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国半导体发展”为主题举行一场圆桌论坛。会议由示范性微电子学院产学融合发展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周玉梅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徐红星,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中国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龙世兵以及厦门大学电子学院院长陈忠进行了精彩发言。

徐红星:多方共推科技成果转化,“卡脖子”或是伪命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 徐红星

徐红星表示,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成立时间较早,其他高校的微电子学院在其后陆续成立,主要是看到集成电路领域缺人才,目的也是培养人才。就我们推动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发展的切身感受,投资人到大学“挖宝”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一件事情,半导体产业链很长,单靠高校的力量很难做好。但是如果有敏锐稳健的投资人、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参与进来,和教授及学院进行合作交流,那么这个事情就很容易能做成!

面对当前半导体产业处于下行周期现状,徐红星鼓励与会嘉宾:“现在很多报告在单方面强调产业的困难,但事情是人做出来的。我们扩大队伍,把各方面人才集中到某一个事情,甚至某一个关键器件和装备上来,最终会产生好的效果。”他指出,自己在很多场合谈“卡脖子”问题,业内不缺乏奉献精神和拼搏勇气,但本质是要产生经济效益。如果企业家和投资人把效益问题解决了,那么科技创新要素就会集聚起来发挥更大作用,甚至夸张一点说,“卡脖子”就成了伪命题!

徐红星强调,国外限制我们获得半导体相关设备和材料的动作,反而产生了利润空间。我们既要看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巨大作用,也要认识到产业短板不会自动补齐,我们要主动去补,并将企业家和投资人拉进来,共同解决问题!

蔡一茂:做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会水到渠成

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蔡一茂

在谈到当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时,蔡一茂表示:“目前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困扰,一是国有的、有政府背景的资本较少关注和投资初创团队;而民间资本投资初创团队时,又担心会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背景约束,形成两难局面。”

对此,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意在进一步推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助力产业发展。据蔡一茂介绍,学校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做了相关的调整和转变。例如:优化股权管理等。

如何分配股权是许多高校创业会面临的问题,更多是担心技术入股后再融资会给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带来困难。蔡一茂指出,“北大做了调整改为学校只占股,不参与决策和管理,给我们的高校科技转化很大的松绑。除此之外,校方还成立了科技开发部、投资基金等专业部门,如果评估知识产权后认为值得投资,学校就会跟投。”随着这些改善,之前面临的两难局面也逐渐好转。

蔡一茂指出,当前产业发展对新技术有着强烈的需求,资本愈发关注高校里的投资机会,从高校中孵化的企业、团队、技术等案例越来越多,形成了一股大趋势。

“以前我认为能够从高校走出一家上市公司就算成功,现在回看觉得自己想错了。相比教授创业,我希望有更多优秀校友在社会上取得成功。高校的本职工作是做好人才的培养,做好科技的创新,自然而然会有科技成果转化,我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张卫:高校与投资人加强沟通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关键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张卫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复旦大学走在比较前沿的位置,2001年即孵化了在香港上市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那么,复旦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有哪些模式可供借鉴?

张卫提到,复旦大学有一些教授也在创业。但是说到“模式”确实还谈不上。不过现在整个成果转化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国家给了很多优惠政策,让成果转化更为顺利。

关于高校成果转化成功案例较少的原因,张卫分析指出,一是高校教授在做的研究跟产业界还有一定距离甚至有些脱节。我希望在座的投资人可以更多与高校沟通交流,引导教授做产业界需要的研究,以提高成果转化率。二是从高校教授的角度来看,希望教授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有更客观的评价,便于成果转化的比例能够进一步提升。

龙世兵: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有两大问题亟待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龙世兵

龙世兵指出,大学和学院最重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作为老师来说,教书育人是首要职责,其次肩负着做科研工作。科研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研究,二是服务于产业的技术研发。

在任职院长期间,引进青年人才是龙世兵的重要工作。这三四年来,学院陆续引进了十三位青年优秀人才,成长为学院的主力。他强调,在学术上要立足,首先要把基础科研做好。其次如果方向合适像是做芯片设计,鼓励院校老师与产业界多合作,甚至自主创业。

中国科大微电子学院通过与企业横向合作,与地方政府共建平台做成果转化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龙世兵举了两个例子:与长鑫存储、华为等公司密切配合,既解决企业所需的关键技术问题,又给学院产生了经费收入;二是鼓励有激情和活动的年轻老师到初创企业做创新开发,比如中国科大微电子学院与合肥市共建合肥中科微电子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成功将技术开发结果进行转化。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老师在科大创新改革前后创办了三个公司,通过机制创新将80%的成果奖励给团队/个人,学校仅持有20%。

最后,龙世兵指出,根据学院老师以往创办公司的经验,学院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探索还将碰到两大问题。首先,学校专利属于国资,在经营管理、技术融资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效率问题;其次,教授往往喜欢支持自己的学生创业,因为在技术研发方面有独到见解,但在产业化、经营管理、销售、开拓市场和企业融资等方面严重缺乏经验。“高校如何与产业界深度合作,将技术尽快推向市场,是国内各大微电子学院或者集成电路学院共同面对的问题。”

陈忠:高校专利转化率只有4%,我国在科技成果转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厦门大学电子学院院长陈忠

陈忠表示,高校和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促进产业发展非常重要,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数据上来看,2022年统计中国发明专利转化率达到36.7%,但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只有3.9%,研究机构的转化率只有13.3%。

陈忠指出,高校发明专利转化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校主要从事原创性、前瞻性地研究,相关的专利从发明到产业化有一定的时间差,还有部分专利有一定的产业应用前景,但如何落地仍需要高校和产业界共同努力。

对于如何让科技成果更好服务产业,陈忠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高校的科研要有从原来的兴趣导向逐步向目标、需求以及问题导向的转变。这样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就更容易向产业和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二是高校要根据国家和产业的需求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因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教师和毕业生将新的技术转移到企业;三是探索学生和导师(首席科学家)联合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模式,部分学生对创新创业新技术富有激情,导师和其所在的实验室作为技术和人才支撑,能够为前沿技术的落地打下深厚的基础和持续的支撑。

同时,陈忠强调,“师生联合创办的企业常常会面临在商业运作、管理、融资等方面经验不足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和首席科学家、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联办企业,将更有利于高校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最后,周玉梅总结说道,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培养有一个很宏大的高校队伍,有很多非常敬业的院长愿意把我们的人才培养、科研工作、成果转化包括鼓励学生去创业各方面推进得都相当好,我们希望高校能够得到更多的企业和资本关注,把更好的成果推向市场、推向企业。

(校对/李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