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兵体能训练,是部队战斗力建设的基础工程。新兵入营后,引导新兵有效强化体能素质,对于接下来的军事训练至关重要。开展新兵体能训练工作,带兵骨干必须牢固树立科学训练意识,主动学习掌握各类训练理论和方法,真正让科学训练在基层落地生根,帮助新兵把体能训练的“第一粒纽扣”系端正。


(资料图)

——编 者

男儿有志挥金戈,戎马青春数风流。

春暖花开季,又一批热血青年怀揣着对军营生活的美好憧憬,正式开启军旅生涯。新训阶段,是新兵打牢体能素质基础的关键期。新兵训练的质量效益,直接关系到部队战斗力生成与长远发展。

体能,是战场的入场券,也是打胜仗的基石。体能训练是新训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帮助新兵打牢体能基础,不仅有利于他们完成从地方青年向合格军人的转变,更有助于他们在未来军事训练中稳步提升能力与水平。

那么,组织新兵进行体能训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环节?

首先,增强新兵体能训练的计划性。

计划是前提,质量是关键。训练计划,对体能训练的进程具有指导作用,对体能训练的实施具有控制作用,对体能训练的参与者具有统一认识的作用。新兵体能训练,尤其需要做好计划。毕竟,很多新兵都是从零基础开始练起的。

新兵体能训练计划,可分为总体训练计划、月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日训练计划。制订新兵体能训练计划时,不能简单粗放,每次训练都需要有具体的训练任务指标和量化指标作依据。当然,做好训练计划的前提是,组训者要对新兵的体能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然后分类分组,这样才能让训练计划更具针对性。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训骨干比较强调成绩指标,有时会忽视训练计划中的负荷指标。如果能在训练中把成绩指标分解成若干项具体的负荷指标,就可以更有目的地控制训练过程。

对有些新兵体能底子不够好的情况,怎样在体能训练中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并培养对体能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心理学表明,热爱是开展体能训练的莫大动力;要让官兵喜欢练体能,就要让他们能承受、能完成训练内容,并且有提高。更重要的是,体能训练应改变过去的传统训练思路,使之更科学、高效、有趣,新兵不再把体能训练当成负担,不再喊“苦、累、烦”,而是心情愉悦,变“要我练”为“我要练”,这样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训练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带兵人要考虑到受训者尤其是新兵刚入营时水平不一的实际情况,不搞“一刀切”,否则就会有人“吃不饱”、有人“吃不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有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心率控制训练法。心率控制在专业运动队训练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基层部队体能训练时运用并不多。

一般来说,新兵入营3000米跑是考核的难点。如果是以恢复为主的训练,可以把训练心率控制在100~140次/分;有氧耐力训练,训练心率在140~160次/分;专项训练,训练心率可达到160~180次/分。

除了正确的训练方法,训练量的积累同样重要。

运动量是运动负荷的基础要素,没有量的累积就没有质的提高。一个高质量的有氧体能训练周,仅仅二三十公里的运动量是远远不够的。业余长跑爱好者每周的运动量都超过70公里;专业马拉松运动员每周的训练量在170公里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保证足够的训练量,绝不是盲目追求训练量,训练质效最为重要。

其他训练也是一样,比如投弹训练,除了每次试投都应全力以赴外,还要有试投次数的积累,每次训练只投几十次是不够的。而且每一投还应该有其具体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远度、精度,还是为了动作更标准?带兵人和新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人说,运动后“恢复是关键”,那么恢复真有那么重要吗?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难度就没有提高。训练后身体的恢复质量,是判断受训者的机能水平是否提高和能否继续训练的关键,训练效果的获得也是在恢复期中实现的。因此,恢复和训练,同等重要。

训练让新兵的身体对刺激产生应激能力。通过这种适应,可以显著提升他们的体能素质和肌肉力量。训练间隔的恢复期,是机体适应的最佳时期。虽然高强度的训练可以帮助新兵提高成绩,但实际上也会造成肌肉组织轻微损伤。在训练结束后的恢复阶段,肌肉组织会重建,并逐步产生适应性。训练后恢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拉伸、按摩和放松;其实,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也是帮助机体恢复的有效手段。

从训练角度讲,没有恢复,就无法训练,训练效果也就无从谈起。当然,在新兵体能训练阶段,特别要重视预防训练伤病。

每一次体能训练前,新训骨干要考虑到器材、条件、路况、受训者技术水平等,根据训练内容,评估可能会发生的伤病类型,展开有针对性的预防,并在训练后进行积极的恢复训练。根据运动训练学“木桶理论”,训练伤发生的部位也是该机体能力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强该部位的肌肉力量和机体核心力量训练,才能达到有效预防训练伤病的目的。(程卫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