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因长江、汉江、清江交汇,形成了全国最大江河湖库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湖北全省上下持续推进湿地修复和保护,探索出一条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之路。

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很安逸地在这里吃东西,这距离在这几年已经算是比较近的了。”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沉湖是候鸟来湖北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观鸟16年,颜军欣喜地发现,这里的鸟群数量明显在增多。变化,是从2019年开始的。这一年,沉湖开始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取缔了区域内养殖活动,并破除因养殖而形成的堤埂。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蔡松:“整个退渔还湿达到了7.8万亩,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沉湖的水质从劣Ⅴ类到了Ⅳ类,我们2019年能够观测到的鸟类是3万只,到了今年,目前已经有8.5万只,修复成果是很明显的。”

沉湖的变化,是全省开展湿地保护工作的缩影。十八大以来,湖北颁布实施《湖北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修订《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部署推进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等行动,将湿地保护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国家湿地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宪国:“(湖北)省委、省政府党政齐抓共管,很重视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领,将湿地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专项的规划,倒逼湿地保护的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强化了监督管理,筑牢湿地生态安全的防线。”

仅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实施湿地“三退”17.86万亩,修复退化湿地13.94万亩。目前,全省已建立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国家湿地公园66处,数量分别居全国第2、第1和第3位。其中,47个湿地公园建立了视频监控系统,开展水质、鸟类、鱼类的全方位监测。就在上周,松滋洈水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了之前没有出现过的豆雁。

荆州市观鸟协会秘书长周天明:“有26只,数量也比较多,这边的这个鸟类越来越多,说明了洈水整个环境都在变好,水质也是越来越好。”

松滋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洈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主任赵贵明:“与省林勘院合作,调实调优总体规划,突出水源涵养、5G监测等项目实施,确保退耕还湿还得了,岸线保护守得住,生物多样性变得好。”

2022年与2020年冬季水鸟同步调查结果显示,全省108个调查地点水鸟种类由85种增长到92种,种群数量由65.1万只增长到77.7万只。

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也是旅游的资本。在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前些年从湖边搬出去的居民,现在就享受到了绿色带来的福祉。

神农架林区大九湖生态移民搬迁户杨勇:“通过这几年的发展,湿地保护得越来越好,我们也更加感受到旅游给我们的红利。现在我在集镇上有2家餐厅、1家民宿,最高峰一天我的餐饮营业额就能达到4万多。”

放眼全省,蕲春赤龙湖正在打造省级湿地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远安徐家庄建成了生态农业小微湿地;一大批风景区、度假区、生态农庄的出现,是湿地大省探索出的一条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相协调的“湖北路径”。

来源:湖北广电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