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酒,顾名思义是以水果为原料,经破碎、发酵、陈酿、调配等工艺制得的低酒精度饮料酒。这也使得水果成为“风筝线”,果酒行业能否飞得高、飞得稳与“线”的产量、品质息息相关。
甜蜜中的微醺时代
一口甜蜜,唇齿留香,朦胧慵懒的微醺状态刚刚好。果酒低度化、利口化、年轻化的特点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而我国丰富的水果资源为果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资料显示,我国水果种植面积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果生产国。
以四川省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省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100万亩,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枇杷和柠檬为代表的四川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80%,位居全国第一;果桑种植面积近20万亩,占全国总产量的60%,位居全国第一。此外,柑橘、血橙、苹果、石榴等主要水果的种植面积、产量也名列前茅。
俗话说,靠山吃山,丰富的水果资源使得四川省的果酒产业“百花齐放”。据四川省葡萄酒与果酒行业协会执行会长、秘书长周劲松撰写的《2020年度四川省果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四川省果酒的品类有30种,生产企业近100家。其中,仅以果桑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桑葚酒生产企业就有20多家,葡萄酒生产企业近20家。
供应链不稳定掣肘行业发展
丰富的水果产量带动了水果加工业的发展,但是果酒行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仍是原材料短缺、产业供应链不稳定。据国家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厚玖介绍,目前我国水果年产量达到2.5亿~2.9亿吨,但加工用水果占鲜果的比例仍然很低,仅为4%,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0%。
以水果大省四川为例,2020年全省水果产量超过1000万吨,但是果酒企业产量仅5万吨,年销售额10亿元左右,可见果酒发展整体规模仍然弱小。
吴厚玖认为,我国水果加工的瓶颈问题主要是原料质差价高。消费者普遍认为榨果汁、做果酒用残次果就行了,生产企业成本并不高。其实,残次果价格只是相对于鲜果价格而言较低,但与国外成熟的规模化的酿造专用水果的成本来比,仍是相当高。
四川泸州纳贡庄园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南宾则认为,果酒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有鲜食水果采摘后才会留下残次果,这样导致很多水果已经腐烂,不符合果酒生产企业的原料收购要求;另外,一般水果收成都有“一年丰一年欠”的情况,造成水果供应极不稳定。
据他介绍,四川泸州纳贡庄园2016年开发出“百乐芝玫瑰李果酒”,投入资金和精力做品牌。2016年采购了8.3万斤鲜果进行酿造。怎料玫瑰李虽然外观鲜艳,但口感偏酸,不适合鲜食,很快遭到果农的抛弃,树大量被砍,2017年纳贡庄园再采购时仅采购到1.9万斤,无法继续量产。
无独有偶,贵州茅台生态农业销售有限公司生产的茅台悠蜜系列产品面临相同的问题。据公司总经理侯云介绍,蓝莓是该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材料,虽然其在中国已经有20年左右的种植历史,却并未产生具备规模化原料供应能力的企业,加上茅台悠蜜对原材料的选择标准极为严苛,因此,企业只能通过自身努力来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
各方合力稳链固链
面对不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链,很多企业选择自建种植基地。2021年春节期间,梅见位于四川大邑的青梅种植基地进入南高梅的花期,整个南高梅种植基地梅香满山坡。2020年9月,江记酒庄在大邑县悦来镇的青梅种植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此外,在“中国青梅之乡”广东普宁,也有梅见的青梅种植基地。这两大优质种植基地的青梅都被运往白沙镇的江记酒庄,用单纯的高粱酒酿成一杯杯梅见青梅酒。
据侯云介绍,贵州茅台生态农业公司自2015年成立以来,虽已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建设自由蓝莓种植基地和建设合作蓝莓种植基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自身原材料供给能力,但随着茅台悠蜜市场的迅速扩张,原材料的供应仍是制约其产能提升的一项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郭南宾认为必须从鲜食水果中筛选出酿酒专用水果,而这需要果农、果酒企业、行业协会等逐步共同推进,实现水果产业链稳定发展。
在他看来,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一阶段,国家鼓励广大农村开展经济作物的种植。作为果酒企业,在这一阶段应广泛开展水果代加工业务,累积生产工艺数据,将果酒成品拿到市场上征求意见,以此确定适合果酒生产的具体水果品种。
进入第二阶段后,企业指定具体品种方向、果农主动种植,双方签订合约,实现产量包销。第三阶段则是双方的深度合作,专家介入提升产品品质,农业部门制定种植标准。
“这三个阶段历时7~10年,希望在中国能涌现出一部分酿酒专用水果,为中国果酒事业的持久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郭南宾表示。(记者 曲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