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逐渐升级,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饮食消费也从温饱型向营养型、健康型、体验型转变。过去,进口食品以独特的口味、精美的包装,以及人们的猎奇心理而受到众多人的青睐,但受限于价格因素和购买渠道,人们也只能“浅尝”。如今,跨境电商的发展、国际物流的畅通、售卖渠道的多元让进口商品不仅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也逐渐融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高端”商品日常化

“大概五六年前吧,她第一次吃牛油果时,单个牛油果的市场价为15~20元一个,吃起来还是有点心疼的,如今10元以下的牛油果也很常见了。”李雪女士笑着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牛油果是女儿的最爱,价格也从过去的“高不可攀”到现在的“平易近人”。

中国牛油果的进口主要来源于秘鲁、智利和墨西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牛油果进口总量仅为2吨左右。2020年,中国从上述3个国家进口的牛油果数量分别为15685.65吨、7059.34吨和4339.14吨。

“我几乎每次逛超市都会买鳕鱼,清蒸或做番茄鱼都很好吃,肉嫩、没有刺,老人、小孩吃着都放心。”套着一次性手套,正在挑选鳕鱼的何阿姨对记者说。当问到价格怎样时,何阿姨形象地表示,过去的价格一个月吃一次没问题,现在是一个星期吃一次都可以,“而且打折的时候买更划算”。

数据显示,继今年年初下滑后,挪威海产品出口在第三季度大幅增长。其中,中国、英国和荷兰是挪威冷冻鳕鱼的主要进口市场。与此同时,挪威三文鱼对中国出口势头良好,与2019年相比,2021年前7个月三文鱼出口量增长21%,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也从2020年的43%提升至56%。

澳大利亚的牛肉、丹麦的曲奇饼干、牙买加的蓝山咖啡、西班牙的橄榄油、挪威的海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进入中国的品牌和各个国家的特色好物越来越多,消费群体也越来越壮大。

如今,曾经被认为“奢侈”“高端”的进口食品已不再是少数人独享的美食,也不仅是一线城市的“专利”,中西部地区显示出巨大潜力。日前,《阿里巴巴2021“十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显示,10月1日-4日,中西部消费者通过天猫国际购买进口商品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广西、江西、山西、湖南、安徽增幅较大。

购买渠道多元化

近年来,跨境电商、直播带货、免税店、进口食品商店等发展迅速,消费者接触到进口食品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进口食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2020年中国进口食品行业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进口食品来源地达189个,年度进口额908.1亿美元,比2018年净增长172.4亿美元,增速达23.4%。

在北京市朝阳区经营进口食品生意的李先生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在进口食品销售高峰时曾建了5个微信群,都是满员状态。“平时来店里提货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周末,我们三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但与此同时,李先生也坦言,现在的生意与过去相比不那么“火”了,原因是现在进口食品商店、进口食品折扣店遍地开花,消费者的选择更多了。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郝女士的购物经历可以说是进口食品购买渠道变化的一个缩影。一开始,郝女士购买进口食品只能去大型连锁超市。后来,互联网高速发展,郝女士就通过电商平台购买进口食品和进口化妆品,但缺点是购买的时间线拉得比较长。

“现在物流越来越发达,即使从电商平台购物送货也非常快。除了超市,小型进口食品商店也很多,在我家附近就有四家,买进口食品更方便了。”郝女士说。

的确,如今进口食品不仅颇受消费者欢迎,很多实体店面也“触手可及”。进口食品商店不仅在一、二线城市非常受欢迎,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都出现了进口食品商店的身影。

购买渠道增多,也不排除滥竽充数的现象。某电商平台一家进口商品经营者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现在无论是网上还是实体店,有些打着“进口”的旗号,但劣质产品充斥其中,消费者一定要注意辨别。首先,进口食品的包装会标注原产国国名或地区名;其次,包装上要有包含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量和规格、日期标示、贮存条件,以及在中国依法登记注册的代理商、进口商或经销商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等的中文标签;再次,必须随商品携有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书。(记者 王旭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