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研学旅行不断升温,借素质教育东风,植文化资源基础,“名校参观”“非遗体验”“博物馆探秘”等研学活动成为中小学生暑期生活的新选项。

8月4日,记者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看到,早上刚刚开馆,不少中小学生就来开展暑期研学。穿越古代科举考场,感受科举文化的气息,了解"状元"是怎样炼成的,科举制度是怎样产生的......

据了解,中国科举博物馆由原江南贡院扩建而成,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科举考试场所,明清鼎盛时期贡院号房多达2万余间。其实留给每位考生的空间非常小,在写完文章之前,不论刮风下雨,考生吃喝拉撒睡都得在这小小的号房里。


(相关资料图)

博物馆由两部分组成,北部展区为正馆,位于地下,共四层,全面展现科举制度在我国的历史沿袭。南部展区面积较小,紧邻秦淮河,展出科举相关的民俗。

记者来到地下一层的“科举文化专题展”。影音厅播放着的“金榜题名”、“状元游街”三维立体影像;科举规程区里古代士子参加科举逐层选拔,最后金榜题名的艰辛历程;以及大金榜、“武举石”、“天子门生”牌匾等古代文物史料的展示,让游人一下子“穿越”到古代科举考场中。

科举考试最低一级叫乡试,乡试头名称解元。通过乡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第二级考试——会试,会试通过的考生称为贡生,成绩优秀的还有资格到到国子监(中央书院)读书。

会试之后还有殿试,宋仁宗嘉裕二年,殿试不再淘汰考生,只排名次。

科考中中举的头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不像今天,高考中了就给你寄张录取通知书。在古代,官差会敲锣打鼓、热热闹闹地把牌匾、衣帽、证书送上门。想想那些读了十几年书无人问津的读书人,突然受到这待遇,确实心态有点炸。

现代和古代都有很多嘲讽科举的诗文,比如大家最熟悉的《范进中举》,就嘲讽了这种梦想做官的变态心理。但是在古代,科考中举确实是非常光耀门楣的事情。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人制度上的伟大创举,为封建统治者巩固江山社稷选拔了一批批富有真才实干的治国安邦之才。

而西方类似选人制度——文官制度的出现,则是一千年以后。

在馆藏科举名人塑像里,陈独秀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中了秀才。

在这里参观有一股浓浓的历史人文气息,边走边看之时,你脑海中会浮现十年苦读的拼搏,奋斗的场景,会联想到那些学子赶考在这个简陋狭窄空间里奋笔疾书的样子。

天下文枢之地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目前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建成开馆以来,博物馆不断开展社教课程开发,先后开发传统文化体验、文物修复体验等“状元”系列课程,策划了开笔礼、成长礼等传统仪式,“小状元会讲解”“状元学堂”“雏鹰假日小队”等系列精品社教课程自成品牌。先后获得“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南京市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金陵少科院传统文化教习基地”等荣誉称号。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开阔他们的眼界,同时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编辑/赵梦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