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农民的培训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淮北市积极探索以农民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的“田间学校”,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支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截至目前,该市建成濉溪县五铺农场、相山区富安家庭农场、杜集区乐土家庭农场等9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育高素质农民6790人。去年,该市开设农民“田间学校”的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典型案例。

政府主导 多方参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石榴大丰收,还卖上了好价钱,这与区农业农村水利局举办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分不开。”谈起去年的收益,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社区石榴种植户宋兴宝如是说。

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技术,老宋家的石榴种植收益一直不高。宋兴宝和部分石榴种植户在烈山区烈山镇塔仙专业合作联社“田间学校”参加培训,更换了部分石榴树品种,选择了品质好、产量高、抗逆性好的石榴苗,并开展绿色种植。随着石榴品种和质量的提升,线上线下联系他买石榴的顾客络绎不绝。去年,他家仅卖石榴的收入就有20多万元。

在淮北,通过创办“田间学校”,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田间学校”学到了真本事,并奔上创业致富之路。

为培育新农人,该市成立市级高素质农民培育领导小组,整合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农业服务机构,调动科技、教育、市场等社会多元力量参与,打造一主多元、四级贯通的“田间学校”培训机构;采取公开招标模式,遴选新育才职业学校等7家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会同农业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以联合办学方式,建设以试验站、合作社为载体的“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定期邀请266名科技特派员、农科院专家等现场授课。

据介绍,淮北市对“田间学校”实行统一挂牌、统一编号,使用农业农村部统编教材,每期至少聘请1名省级师资库成员授课;整合农业农村、教育、科技、人社、群团等部门力量,举办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试点开展农民职称评审,推动“田间学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有的放矢 紧贴需求

“田间学校课程设置科学,授课形式多样,很受欢迎,教室里经常一座难求,院里还要坐上几排。有时,专家还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引导学员畅谈心得体会,教学更直观,互动性更强。”濉溪县周末家庭农场“田间学校”负责人李跃楠说。

据了解,农民田间学校既注重培育经营管理、专业生产、技能服务等“实用型”人才和省级农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等“领军型”人才,也鼓励订单式培育“紧缺型”人才。

如何设置田间学校的课程是大学问。淮北市坚持贴近市场需求、对接农户诉求,设置政策法规、经营管理、专业技能课程。市级层面上好政策宣讲课;县(区)、镇(街道)聚焦大棚管护、电商营销等内容,开设“一事一训”培训班,提升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县(区)、镇(街道)、村(社区)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推行送教下乡,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提升农民专业技能。

据了解,淮北市用好“四个”课堂——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建设“固定课堂”,依托实训基地建设“田地课堂”,用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建设“线上课堂”,开展送教下乡建设“流动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实践有机融合。目前,全市培育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12人,各类技术能手、管理人才1069人。

淮北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谁承担、谁负责”原则,该市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随机抽查教学实训成效,严格项目资金验收,构建培训机构闭环监管机制,培训合格率和农民满意度超95%。

此外,淮北市还完善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创业支持等服务机制,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产业发展带头人、种养加农业劳动者等高素质农民参加安徽农交会、秸秆博览会等2000余人次,推动基层农技人员结对帮扶1301家农业经营主体、300余家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和示范农场。

成果转化 活力迸发

“‘田间学校’是一种新兴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组织农民现场教学,参与分析、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共同讨论、分享成果。”濉溪县五铺农场相关负责人说。

濉溪县五铺农场农民“田间学校”成立以后,不管是在带动周边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从事良种繁育、农机服务,还是在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优质品种粮食、发展大棚种植上都发挥出积极作用。

兴办农民“田间学校”,一方面促进农业生产效益提升,推动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打造“段园葡萄小镇”“香飘濉溪·菊会四铺”“四季榴园”等特色小镇品牌,建设了“百莲百荷”等田园综合体,激发了乡村振兴新动能。“田间学校”发挥联农带农作用,推动农民不断更新知识观念,掌握更多先进技术,在乡村兴业创业。2022年,淮北市经营管理型高素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超3.5万元,是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2倍;村集体经济总收入 15225.7万元,同比增长48.25%,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120个,同比增长76.47%。

值得关注的是,淮北市通过整合土地、金融、医保等支持政策,累计投入奖补资金1036万元,撬动社会投资近4000万元,搭建农业技术转化平台,支持高素质农民学以致用,创办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示范项目立项。目前,全市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664家、家庭农场8817家,其中省级及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43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88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