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互联网大潮下,政务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互联网政务”在一些地方出现走样跑偏,不仅没有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反而空耗行政资源,徒增基层负担,沦为又一种形式主义。
从让群众眼花缭乱,到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政务APP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止,就在于其光鲜的“外衣”。“政务上云”“数字留痕”“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借技术风口提质增效,不仅能够提升信息发布、解读回应、办事服务的整体水平,也能够起到密切联系群众、监督干部工作、节约行政成本的作用。但许多地方满足于“有了就好”“建了就完”“大干快上”,APP运营慢半拍、跟不上、拖着走。有的地方政务App考核登录率,要求每天上线“打卡”,搞得村干部上厕所都在“刷积分”、填数据;有的政务App问题反馈功能形同虚设,上报的问题无人响应,理想中的“快速路”实际成了“断头路”;还有的技术能力跟不上,APP操作繁琐、后台臃肿、界面卡顿,基层干部好不容易完成了信息录入,频繁闪退又得重来……琳琅满目的政务APP,表面上看着热热闹闹,实际上绝大多数却是“为有而有,为办而办”。如此“半吊子信息化”“做样子信息化”,自然让基层干部相当反感。
流于形式、困在指尖,一些政务APP不受待见,实质还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中央三令五申要给基层减负。但一些地方和部门错误思想和风气却根深蒂固,“干得好不如晒得好”“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关注即是流量,流量就是政绩”等等思想裹胁之下,文山会海、台账留痕等过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主义换了件“数字化”马甲,化身点击量、下载量、打卡量卷土重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层不堪重负、根子在机关,只重表现、追求形式,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是根源。
为基层干部减负,电子化、数字化、智能化是必要手段,但实现责任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才是目标,只有将各项创新举措真正方便有效对接到基层干部的现实需求上,才能释放出技术红利。根除“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关键是考评指挥棒要求实务实。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公共职能部门提供更多优质的政务APP是必然要求。是“数字政务”还是“数字形式”,是“智慧城市”还是“智能官僚”,群众一用就一清二楚。所以,对于政务APP的评价考核绝不能是唯数据的“互联网思维”,而是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变“屏上干”到“实地办”,从“绑在手机上”到“忙在点子上”,多到田间地头问一问干部群众所使用的APP、小程序、公众号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有没有把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以“实”字为评价标尺,引领电子政务的设计思路、建设方式、评价机制,才能压缩各种虚头巴脑“作秀”的空间,打破“基层减负年年喊,形式主义年年新”的循环。
群众办事渠道有网上网下之别,为人民服务责任无线上线下之分。推开门、迈开腿,到基层中去了解“痛点”“痒点”“兴奋点”,让政务APP真正成为推动实际工作的有效辅助工具,才能点燃更多基层干部办事创业的激情,为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