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武汉生态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
(资料图)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关键词1
抓好顶层设计
形成了“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张蓝图”及配套的“路线图”“施工图”。
发布1个综合性规划——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
出台1个重要政策文件——武汉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体措施。
制订7个专项规划——涉及水、大气、土壤、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农村、应对气候变化、核与辐射。
细化2项重要任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无废城市”。
■ 关键词2
多个项目获批国家试点
成功入选“十四五”时期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发布《武汉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武昌区作为全省唯一代表,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
新洲区创建成为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使我市实现“零”的突破。
江夏区环鲁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入选全国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连续两批次均有项目入选的城市。
■ 关键词3
多项成果得到国家肯定
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201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达到79.1%。
汉阳区张之洞体育公园入选中宣部联合生态环境部推出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首批正面典型,是全省唯一上榜案例。
江夏区灵山矿区变身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被国内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开发的“武汉市水环境管理平台”,入选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字环保分论坛优秀案例。
■ 关键词4
生态环境质量达标
2022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各项指标均达到省下达考核目标(含空气质量激励目标)要求。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5%,同比增加1.3个百分点。
PM2.5平均浓度首次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
11个国考、25个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分别达到90.9%、72%,且均无劣V类断面。
166个湖泊连续两年保持无劣V类。
生态环境安全形势总体趋于稳定,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事件。
■ 关键词5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环境管理。
实施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
发布夏季臭氧污染防控措施、秋冬季空气质量保障方案,实施蓝天保卫战“百日攻坚”行动。
发布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2次。
累计创建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A级企业1家、B级企业6家、C家企业38家。
圆满完成湿地大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 关键词6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组织实施“十四五”省控重点水体专项攻坚行动。
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加强河湖排口排查、水华应对处置。
组织开展“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并公布15个优秀案例。
推动签订《通顺河流域跨市断面水质考核生态补偿协议》,加强府澴河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持续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攻坚提升行动,超额完成排污口整治年度目标任务。
■ 关键词7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组织开展塑料污染治理联合专项行动。
完成武汉化工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
发布《武汉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实施方案》。
积极开展幸福生活和美好环境“共同缔造”活动。
完成69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7条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
■ 关键词8
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对涉及“两高”行业项目从严审核把关,完成多个工业园区规划环评跟踪评价、专项规划环评审查。
加强环评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强化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积极推进碳普惠体系建设,发布绿色项目、绿色企业评价指南。
公布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和绿色低碳倡导者名单。
■ 关键词9
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制定推进流域安全、守住生态底线安全“两张清单”。
与周边多个地市签订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协议。
“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问题整改销号率达到99.4%。
启动蔡甸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试点项目。
完成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
■ 关键词10
推动企业清洁生产
超额完成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规范性审核、排污许可证质量审核年度目标任务。
组织67家企业完成排污权交易,累计成交金额1940.3万元。
帮助企业成功办理排污权抵押贷款6000万元,实现全市排污权抵押贷款“零”的突破。
发布重点行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三年实施方案。
■ 关键词11
提升监测执法能力
优化调整城市声环境监测点位,完成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控制监测网络能力建设任务,实现各区生态环境监测机构CMA资质认定全覆盖。
强化执法系统应用,执法人员信息完善率、污染源库信息完善率达到100%。
积极推进执法机构规范化示范创建,全市行政处罚案件数和处罚金额数均位居全省前列。
青山区积极试行环保辅助监管执法项目。
■ 关键词12
加强科技交流合作
组建武汉都市圈生态环境组,牵头制定工作规则,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与其他8市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实行武汉都市圈排污许可审批事项“跨市通办”,加快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持续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跟踪研究(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