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的结果。1249头江豚的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极端气候是否会对江豚带来负面影响?3月1日,长江云头条记者就此采访了参与科考的研究人员。


(资料图)

来自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表示,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持续,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江豚现身的频率在增加、范围都在扩大,市民“坐在家中看江豚”将成为现实。

历史性转折 江豚数量45年来首次止跌

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作为长江全面禁捕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全程参与其中,对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农业农村部2月28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回升至1249头。

在研究人员看来,这标志着长江江豚的濒危状况得到改善。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水生所自1978年开始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进行监测,至今已持续了45年。此次科考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变动趋势首次实现止跌回升。

过去40多年的监测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次的结果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王丁表示,作为一种水生哺乳动物,1000多头的数量仍然属于比较低的水平。因此,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濒危状况“只是有所改善,并没有得到改变”。但这一结果已经表明,“十年禁渔”的举措正在发挥作用。

气候异常有预案 曾帮助111头江豚脱困

最近几年,气候异常现象更加频繁,长江水位的波动也较大。气候异常对于江豚等水生生物是否会产生影响,也引起不少关注。对此,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梅志刚表示,总体而言,江豚对环境变化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

“保障水生动物在不同水体之间的迁移,有助于增强其躲避自然灾害的能力。”梅志刚介绍,此次科考中他们发现,在去年极端干旱的情况下,一些原本在鄱阳湖的江豚会自由的迁出到长江干流水体中躲避,维持其自然的水温节律。

为降低异常气候对江豚的影响,从2020年开始,多地也启动了异常气候和水温情况下的江豚保护机制,并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受旱情影响,去年底鄱阳湖最低水位连续跌破历史极值。随着水位持续下降,鄱阳湖松门山附近水域大量长江江豚被困。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也参与到应急救援工作中。在多方的努力下,111头受困的长江江豚成功被迁移至航道深水区,化解了一场危机。

梅志刚表示,从整体趋势来看,异常的气候可能会更频繁的出现。针对这一情况,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加强评估,并寻找降低影响的方法。

江豚重返武汉 居家观豚不是梦

谈及此次科考的最大感受,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表示,最直观的是江豚数量在增加,长江两岸的景观也在变化。

“以前在武汉很难看到江豚,这次科考第一天就发现了江豚的身影。一路走下来,母子豚的数量也多了。”梅志刚表示,历史上,武汉江段肯定是长江江豚的栖息地。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武汉江段都是江豚分布的空白区。

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推进,江豚重返武汉正在成为现实。此前,在天兴洲夹江中、汉江东西湖区江段,都出现过江豚的身影。在二七长江大桥下,还有市民曾用手机拍到过一段江豚出水的视频。

这些变化王丁都看在眼里,也让他对长江江豚重返武汉城区更有信心。“我把家里原来的房子卖了,在汉阳买了一套能看到长江的房子。以后我坐在阳台上,拿着望远镜就可以看江豚了。”他说。

(长江云头条记者荆淮侨、宋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