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新农人”用“一粒米”闯出致富路——
张晟睿:告别500强躬耕500亩
张晟睿在田间地头。受访者提供
(资料图)
“我家住在长江边”报道组记者
杨溢 陈梦娇
《礼记·王制》中有云:“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意思是,耕种三年,必须累积可食一年的余粮。“耕三余一”的思想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的农耕智慧。
滚滚长江水,滋养了苏州这片鱼米之乡。而在长江之畔,在一个以“耕余”为名的村子里,一名95后年轻人也在用他的勤劳与智慧躬耕乡野,施展抱负。他叫张晟睿,今年是他在长江边耕耘的第六个年头。
清晨5点,头戴草帽的张晟睿,穿梭在麦田中,弯下身子仔细查看小麦长势。“我们家承包了500多亩田,眼下这批小麦是去年11月种下的,目前麦穗逐渐开始泛黄,预计再过不久就可以收割了。”
摘下一株麦穗,用手搓一搓,张晟睿黝黑的脸上笑意盈盈,“这批小麦的长势很好,根深苗壮,灌浆饱满,预计亩产可达700斤左右。”
生于长江边、长在田埂旁,张晟睿从小就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念念不忘。这份对田园的情怀,让他工作后,一直不安于朝九晚五的安稳生活。
2017年,张晟睿辞掉500强企业的工作,回到张家港市冶金园(锦丰镇)耕余村,一头扎进了农田里,成为一名“新农人”。
父亲张益平是他的头号支持者,一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他把对土地的热爱化作了对儿子从事农业工作的支持。
在父子二人的努力下,家中原先100亩的种植田扩大到500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紫米和糯米。其间,父子俩还摸索出一套稻鸭共养的生态种养模式,让鸭子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鸭粪作为水稻肥料,两者互惠互利,共同生长。
“在地里干农活非常辛苦,早出晚归,夏天就像待在蒸笼里,不管裹得多严实都会被晒黑。但我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脚踏实地,一定会有好收成。”张晟睿说,插秧、除草、施肥、收割、烘干、包装……尽管现在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但每个环节他都参与其中。
对张晟睿来说,“新农人”的身份不仅在于95后的年龄,更应该给农田带来了新理念、新模式。“如果还是沿用以前的种植方法,跟朝九晚五白领生活有什么区别?”
如何让质优的农产品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张晟睿认为,只有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于是,张晟睿创建“港有耕香”品牌,并注册家庭农场,围绕紫米大做文章,开设线下实体店,开发紫米饭团、紫米糕、八宝饭、紫米奶茶、紫米双皮奶等衍生产品。通过前店后场模式,开展线上线下多种经营。其中,单是八宝饭的配方就试了不下百次,紫米糕的配料更是多样精致,加入了核桃、蜜枣、芸豆、红枣等,店内多款产品成为港城“网红”。
其间,他还参加了张家港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前往上海学习相关知识,不断总结经验,开发出别具特色的紫米产品菜单。“目前,实体店一个月能卖出7000多单,基本包销了农场的全部紫米和1/4的大米。”张晟睿说。
从田头到餐桌,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张晟睿靠着“一粒米”闯出“致富路”。
富起来的张晟睿也没有忘记远近乡邻。“注册‘港有耕香’种养专业合作社,招募农场周边种植生菜、梨、西瓜等农作物的种植户,以及养殖家禽的农户加入合作社,为农户们打开线上销售渠道,助力农产品销售,带动农户增收。”面对未来,张晟睿信心满满。
闲来无事,张晟睿最喜欢去长江边跑步,感受江风拂面,奔流不息的长江给予他勇往直前的力量。
“这片土地,长江的滋养让它分外肥沃,父辈的勤劳让它硕果累累,如今我也把梦想托付于它,只要你足够努力,这片土地从来不会辜负你。”张晟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