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是丹阳的靓丽名片。50年来,丹阳“敢为天下先”,打造出眼镜产业。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则让丹阳这个眼镜之都再次广受关注。

殊不知,“质”造已是丹阳眼镜的新名片。时下,丹阳眼镜迈入新征程。行走在丹阳眼镜企业、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不难感受丹阳眼镜人的工匠精神。正是宝贵的工匠精神壮大了丹阳眼镜不平凡的事业,成就了丹阳眼镜“质”造的金字品牌。


【资料图】

匠心“质”造:质量就是生产力,技术也是竞争力

“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的眼镜厂仅有五六间简易窝棚厂房和土法上马的简陋设备,眼镜制作工艺全凭手工操作,打磨一副眼镜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整个过程几乎要一天时间。”作为丹阳眼镜产业发展的见证人,每当汤龙保回忆过往,感慨万千。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技术人员从上海、苏州的眼镜厂回到丹阳,尝试眼镜制造。汤龙保成为当地眼镜厂的第一批学徒工。

“50年来,我只做了一件事——做眼镜,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眼镜人’,我与眼镜有情,我对眼镜有爱。”汤龙保用最朴素的话概述他的人生传奇。从磨片工入行,到带领万新光学成为全国眼镜行业的龙头企业,他和企业的经历也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一个缩影。

“质量就是生产力,技术也是竞争力。” 畅谈丹阳眼镜的“前世今生”,汤龙保如此概括。

丹阳市经济发展局局长冷文华介绍,为升级丹阳眼镜品牌,近年来,丹阳成功争取国家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持续升级丹阳眼镜外贸转型升级、省眼镜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等。他说:“近年来,丹阳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眼镜高技能人才培训,再辅以愈加完善的选拔方式和激励机制等保障措施,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诱惑、克服得了困难的能工巧匠……他们更让匠心筑梦的执着焕发光彩,让丹阳眼镜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匠心“质”造:在于细节和技术,在于严格的过程

今年60岁的赵龙生是国家一级验光师,也是丹阳视光学研究所所长。他自小接触眼镜,建成丹阳业内首家规范化的视功能检查、验光配镜店铺。

验光配镜的前提,是做视功能检查。赵龙生表示,匠心在于细节和技术,在于严格的过程。他说:“视功能检查40分钟,制作镜片15分钟,如果遇到疑难症状的,检查时间更长,有的达到1个半小时。”

赵龙生说,眼视光学是保护人眼睛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的医学领域学科,“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来不得半点马虎。”“眼镜不是商品,而是医疗用品!”一直以来,赵龙生更愿意把眼镜行业视为一个关乎健康的行业。他说,没有完整的视功能检查和规范的验光程序,就得不到科学和人性化的数据,就无法生产加工出合格、佩戴舒适、用眼持久的眼镜。

匠心“质”造:把好三道关,慢工出细活

“把好材质采购关、生产技术关、验光配镜关。”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新超华眼镜商行的店主是在眼镜行业深耕细作30余年的澎湘华。对于眼镜镜架“质”造,她深有体会地说,要坚持把好材质、技术、配镜三道技术关,慢工出细活。她说,采购光学镜架时,供货方一定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厂家生产许可证,二是检验报告单,三是授权书。”

“最开始,镜架的原材料是赛璐珞(一种塑料材质),1988年开始使用纯金属的材质,现在最流行的是纯钛、DI材料、板材等。”澎湘华介绍,原先镜架生产是手工进行,现在都是流水线作业,数据化的精准度加上国家级一级技师、装配师、高级验光师和一系列先进的检测设备,“经过严格检验后,镜架质量就很好了。”

“要干好镜片加工这个活儿,腕功、眼功、心功,一项也不能少。” 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尊龙光学眼镜店技术员袁超13年前进入镜片加工行业。他说,他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眼镜镜片加工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通俗地讲,就是根据客户眼睛度数等视功能情况配模具,经过选材、检验、清洗、合膜等30余项工序才能完成镜片加工。”袁超说,这种繁杂而细密的技术并不容易掌握。

“每一次进行镜片加工,就像施行一次外科手术。”袁超说,他在每次镜片加工前都会研究镜片加固的深浅、镀膜的程度等,一旦进入工作状态,镜片就是整个世界。“镜片加工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工种,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少一个环节都不行。”她说。

慢工出细活,“质”造显匠心。丹阳眼镜行业的工匠有很多,无论是在丹阳眼镜企业,还是在中国(丹阳)国际眼镜城,工匠文化已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工匠精神正在不断彰显。

(来源:今日镇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