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非机动车乱停放,既影响市容环境又妨碍出行安全。为了有效治理这种“城市病”,打造“市容环境+市民需求”双满足的非机动车停车模式,4月17日,苏州市首个下沉式非机动车停放区在吴中区正式投用。

首个投用的下沉式非机动车停车场位于吴中区南湖路和迎春南路交叉口东南角。由于周边工厂较多,此前在工作日高峰时段,这个区域的道路两侧人行道上停满非机动车,既不美观又不安全。如今,80个新设置的下沉停车位内,已有序停入了不少非机动车和共享单车。长约60米、宽约8米的下沉区域整体低于地平面50厘米,内部铺装有PC仿石砖,停车场周边留出了充足的景观空间,整体运用中低高度绿化、格栅合理隔断,引导非机动车集中停放。从机动车道上望去,整排停放的非机动车仿佛“隐身”其中,大大降低了“城市家具”的冗余感,靓化城市容颜。部分有条件的区域还增设了充电桩,减少非机动车室内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场地内设置的路灯、监控等设施,也最大限度保障了夜间照明和车辆安全。

接下来,这一路口另外三个角也将陆续开展改造提升,因地制宜设置下沉式机动车停车场。

根据全市重点场所非机动车停放秩序大提升专项行动部署,今年以来,吴中区城市管理局在做好新增非机动车泊位民生实事项目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下沉式非机动车停车理念,并开展试点工作。

吴中区城管局副局长施斌介绍,下沉式非机动车停车场的建成投用,彰显了停车治理与规划布局有机统一。非机动车的“隐身”停放,不仅释放了人行道空间,提高了市民出行安全性,也让非机动车停车更加规范、道路环境更加美观。接下来,吴中区将在全区更多有条件的点位推广这一新型停车方式,真正“还道于民”。

2023年,全市预计新增重点区域非机动车停车泊位50000个,苏州市城管部门将通过进一步开发公共空间、实施微改造等系列举措,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整体铺设更多文明地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