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精尖产业打基础。继“八大工程”之后,北京再推16项举措,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9月9日,《北京市关于促进高精尖产业投资推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公布,包括要鼓励民营、外资企业及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投资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等。

《措施》的出台旨在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保持疏解一般制造业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定力,促进产业基础再造提升和产业链优化升级,推进制造业高端、智能、绿色发展。

例如在鼓励投资高精尖产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北京智造”特色优势产业,抢先布局光电子、前沿新材料、量子信息等领域未来前沿产业。

此外,《措施》还提到,要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高精尖产业重大项目落地统筹协调机制,负责研究重大产业政策、审定重大项目方案、协调重大项目落地。由市产业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北京市高精尖产业项目库,对全市高精尖产业项目实行集中管理,为日常跟踪调度和服务提供支撑等。

高精尖产业已成为北京的一张“金名片”。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9%,两年平均增长17.1%,增速继续位列全国第一。而在整个2020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实现增加值988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4%,较2018年提高2.3个百分点。同时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装备、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人工智能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我们预期今年高精尖产业发展将取得‘开门红’,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上个月的发布会上,北京市经信局副局长姜广智便透露,北京将实施“八大工程”,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

在这之前,《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刚刚印发,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30%以上,万亿级产业集群数量4-5个,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3%左右、力争15%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3万亿元,新增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500个。其中便已提到北京要实施的“八大工程”,包括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五个一”工程、产业“筑基”工程、创新成果转化“接棒”工程等。

如今,北京又推16项举措,相当于在高精尖产业发展总目标的引领之下,从融资、资金、空间等角度为各种具体的工程提供制度、机制方面的保障,更好护航北京高精尖产业的行稳致远。

■ 试点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

试点实施“政府定标准、强服务、严监管,企业做承诺、守信用、担主责”的新型管理模式。在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创新型产业集群示范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北京部分)等区域,对以出让方式供地的社会投资类仓库和厂房项目(包含生产线、生产设备投资等产业化内容),在项目核准和规划许可方面,试行基于“多规合一”协同平台的告知承诺审批模式。

■ 对重大项目引进予以奖励

经过首谈认定且成功引进的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项目建设主体在京新增实缴资本不低于50亿元或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亿美元的,由所在区对提供项目引进全程服务的第三方机构给予单个项目不低于1000万元的奖励。鼓励各区进一步制定完善本区项目引进的奖励政策。

■ 加大市级重大项目支持力度

对市级重大项目,由市产业主管部门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会同市财政部门提出支持方案,明确资金支持规模、方式等,报市政府审定后实施。优先采取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项目落地,并结合项目贡献情况对企业给予落地奖励。

■ 加大普惠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完善标准明确、达标即享的普惠性支持政策,通过贷款贴息、达标奖励、保费补贴、融资租赁等方式,支持企业以疏解提质为目标,开展智能化绿色化技改升级、智能化绿色化诊断评估和数字化赋能,提高产业基础水平,建设制造业创新平台,推广“首台(套)、首试产、首流片、首批次”等创新产品应用。对在京纳统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按照不超过2%的利率标准给予贷款贴息,重大项目可全额贴息。各区应建立相应普惠性产业资金配套支持机制。

■ 发挥各类产业基金引导作用

优化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运行机制,加大项目直投力度,统筹用好产业领域各类政府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鼓励针对特定产业园区定向设立产业子基金。对市级相关领域产业基金,特别是新设基金,明确投资先进制造业规模下限和支持落地先进制造业项目的要求。鼓励各类产业基金提供先进制造业项目线索,对实现项目落地的,经市产业主管部门认定,可根据其贡献程度将部分投资计为该基金的在京投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