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仙寓山为东至、石台、祁门三县交界,这里出产的“祁门红茶”香高味醇、色泽乌润。
“我们将割下来的青草翻埋到茶树根部压绿肥,既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还能改善土壤结构……”近日,在东至县葛公镇红旗岭村海拔千米左右的雁落坡上,红茶技艺非遗项目(葛公红茶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汪建明,给徒弟们讲授生态友好型茶园的管理知识。
祁红特绝群芳最,清誉高香不二门。“祁门工夫红茶的精髓就在于‘工夫’二字,其中筛是关键,拼配是核心。”汪建明告诉记者,拼配是“祁门红茶”制作工艺中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也是茶企进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稳定以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独门秘籍”。
“需要选取十几种孔号茶样,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拼配,在精准到0.01克的毫厘必争中尝试和调整,追求色、香、味的协调和品质稳定,经过无数次开汤审评的验证,最终才能制得一杯被认可的好茶。”谈及祁红精制工艺,汪建明眼里充满了光彩。
汪建明的父亲是原安徽省东至茶厂创始人之一,擅长祁门工夫红茶制作。1969年出生的汪建明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红茶制作技艺。2000年,企业改制下岗后,他去东至县祁源茶厂担任厂长,在父亲的指导下,一边精心培育有机茶园,一边潜心提升“祁红”传统手工精制技法。
“传统工夫红茶的制作是个精细活,处处都是学问,一步都不能疏忽。”汪建明告诉记者,23年来,他几乎每天往返于茶厂和茶山之间,脚茧磨破了百余双运动鞋;为将筛功练得炉火纯青,他的左手大拇指翘指筋因疲劳被拉断;为满足客户的拼配需求,他废寝忘食……
“汪老师毫无保留地向我们传授制茶技艺,他善于钻研、精益求精,始终坚守制茶之道,让爱红茶的人喝到健康茶。”汪建明的徒弟方丽娟说,4名学徒在池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茶制作技艺)“名师带徒”工程中圆满毕业。
在祁源茶厂展示区,众多荣誉证书和奖牌记录着汪建明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追求。他先后荣获“池州工匠”“安徽十佳制茶能手”称号。
“‘祁门红茶’是祖祖辈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我要带领更多的年轻人发扬工匠精神,把‘祁红’手工精制这块‘牌匾’擦得更亮。”汪建明告诉记者。(通讯员 丁满莲 本报记者 徐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