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甄选”没时间去的何园

□ 金沙人


(资料图片)

不是沙卫芳在朋友圈推荐,我还真不知道有这事。沙卫芳在推荐的视频上方写了一段话:“这一段对话不一样,关键我喜欢!”喜欢什么?我自然按捺不住好奇,点开视频看了。原来是“东方甄选”在扬州的活动,因为时间紧迫,需要介绍的景点太多,个园去了,何园没时间去,只好请老师将它们合并讲了。原来如此。作为何园的领导,对“东方甄选”没能去何园,固然有遗憾,但对他们还念念不忘何园,还是心存感激的,这是人之常情。谁没有集体荣誉感?哪怕是再不关心单位的人,对外人提及单位的事总是敏感的,对夸赞的,心里会美滋滋,如果听到一些风凉话或偏激的言论,甚至不留情面的批评,脸上是挂不住的,有的还会唇枪舌剑予以还击,这也是我们的传统。况且“东方甄选”还不是批评,人家是利用大流量的平台推介何园,这能不高兴!

“东方甄选”在扬州的日子,似乎城市都沸腾了,街谈巷议不绝于耳,各种自媒体的短视频充斥朋友圈,跟着俞敏洪老师等一帮人的市民、游客前呼后拥的热闹劲,再淡定的人也会深受感染。现场直播让美轮美奂的扬州风景传遍世界,使妙不可言的扬州美食再次吊起大家的胃口,为博大精深的扬州文化作的精当点评,更是妙语连珠,一定会激发更多人来扬州赏美景、品美食、游文化的内心冲动。

无奈扬州的好东西太多,值得介绍的太多,遗珠之憾在所难免,何园没能进入“东方甄选”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其实“东方甄选”未去的扬州好地方太多了,“实力不允许低调”的何园也不必太在意。用列举法介绍,好处是突出重点,短处是取舍标准各人看法不一,带来将不该遗漏的漏掉,何园就是典型的一例。

在中国的园林史上,何园有着无可撼动的地位,她是扬州园林大家庭中长得比较显眼的一位。说她显眼,是因为其有许多有别于其他园林的特殊之处。瘦西湖有湖上园林的美誉,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人文历史、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曲径通幽,最美的五亭桥、人文的二十四桥、别致的玉版桥、亮眼的小虹桥穿插其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个园以竹取胜,且不说其家规家训至今还在以文化人,也不说壶天自春的匠心独运,单是一个“四季假山”就叫人拍案叫绝了。扬州值得说的园林太多了,不用一一细表,不过何园的与众不同真的值得说说。

“晚清第一园”,这可不是扬州自吹自擂,那是业界大咖认定的,已故中国古代建筑泰斗罗哲文当年游览何园,题写了这五个大字。人还未进何园,就会被正面墙壁上“晚清第一园”五个红色大字吸引。对这个第一,专家会从理论上予以提炼概括,究竟是哪些,我也没有听说过。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的推测。何园不大,但却很精巧,有许多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方。

令人拍案叫绝的是西花园的“天下第一亭”,既是家人乘凉小坐的妙处,也是看戏的“水上戏台”。主人充分利用地理空间,在水池中建成了四角飞檐的凉亭,充分利用物理条件,将池水和回廊当作一个天然的大音响,较好地解决了扩音效果。你说这个创意绝不绝?一般人还真想不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哪个园林有比它更早的历史,这个能不能算第一,应该自有公论。

进入何园,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回廊真长,而且是复道回廊,几乎每幢房子之间都有回廊连接,遇到刮风下雨,身上不会沾上雨水,碰到烈日暴晒,大小姐少奶奶也不怕被晒黑了皮肤。回廊将东园、西园和住宅院落有机连为一体,由此可见,造园者有头脑有情趣,不慌不忙,营造和谐宜居的环境,这不是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嘛!有心人将回廊做了丈量,居然有1500多米,被称为“天下第一廊”。这个第一,肯定无可争议。

历史有时代烙印的。晚清时期,西方的建筑理念、建筑材料已慢慢开始进入中国。何园的主人到底是见过大世面的,在扬州古典园林中率先借鉴了西方建筑理念,特别是大胆运用西方建筑材料,法式百叶门窗现在不稀奇了,但放到130多年前,在扬州那可是剑走偏锋的险招,要么一炮打响凯歌高旋,要么丢人现眼草草收场,园主用的还不是一两件洋玩意,日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多了去了,说笑由他,我自岿然不动,这种定力是何等的了得。岁月流年,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当初似乎与传统违和的洋玩意,居然与古典园林完美地融合了,而且还融合得天衣无缝,留下一段传奇。在业内,园林建筑是有套路的,能不能有突破呢?就是在今天这仍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我想何园在那时也会有非议,估计会有人发问:运用了西洋材料还是中国古典园林吗?

这个话题饶有趣味。那时的争论现在已有结果,“晚清第一园”固然有其他第一,但第一个采用中西合璧的方式建园,应该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也许是何园有别于其他园林的独特之处。中国园林史上何园无疑是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兼收并蓄、文明互鉴、取人之长、扬我所优的高光时刻。作为新生事物,诞生之初有议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灯不拨不亮,话不说不明。讨论争辩,可以使双方都能头脑清醒,新生事物的不完备因质疑而愈臻完美,对新生事物有抵触情绪的,在创新旺盛生命力面前会感到自己的落伍,不再抱残守缺,从而回心转意,从善如流。再看看这几年的园林,不断借鉴新理念,运用新方法,采用新材料,取得新效果,无不是文明互鉴思想交锋的成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意创新创造一个都不能少。

中西合璧的时代烙印让何园大放异彩,但里面的狠角色还是片石山房,这是清代早期遗物,是叠石艺术的巅峰之作,出自石涛和尚之手。据考证,这是人世间石涛叠石的孤本了,造园林的、搞美术的,乃至其他艺术门类的从业人员,只要有机会来扬州,何园的片石山房一定会去参拜的,虔诚之情非我等外行所能理解。扬州最大的楠木厅、中国最美的花窗等也在何园。这么多要么第一、要么最大、要么最美会聚在一起,有人将何园称为扬州园林在晚清的压轴之作,此论并不夸张,而且入情入理。

我对何园的了解,道听途说为多,这是搞学术研究的大忌。好在老乡徐亮在何园主事,这位对古典文学很痴迷,脱口动辄高山仰止的地方学者,多年前担任园林志书的执行主编,出力甚多,当然受好评也多。人在一起应惺惺相惜,取长补短,我对他的有些做法并不理解,但并不妨碍我听他高谈阔论。每次粗喉咙大嗓门的交流,尽管吵得我头大,但撇去高音,留下了印象,何园的前世今生、趣闻轶事、艺术特点、市场营销等知识,在耳濡目染中得以普及,对何园的好感与日俱增。只可惜何园离我家太远,我又不会开车,不然我会经常去玩玩的,因为这里面好玩的名堂太多。

当看到“东方甄选”不能到何园直播的消息,我总觉得是个遗憾,于是拉拉扯扯写下上述这些感言,是为何园鸣不平,还是替何园作广告,我也说不清。总觉得何园并不比“东方甄选”推荐的任何一个景点逊色,为什么他们不能挤出半个小时到何园走一走呢?好在游客是识货的,现在的客流量比3年前游客最高峰时多很多,而且研学游亲子游成为时尚,高峰时都要限流,以免游览品质下降。既然都已好成这样了,何园还需要这么卖力去宣传?这也许是“东方甄选”不需再来的原因,因为何园就是那么洒脱,无需再多言语,以期证明什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