铆足干劲,动如脱兔、奋跃而上,2月6日央视新闻频道《一线调研 实干见闻》栏目又聚焦合肥。镜头中,一位“专职”的“辅导员”和一本写满诉求的笔记本,引人注意。在背后藏着哪些故事?又释放出怎样的信号?记者进行了走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位“专职”的“辅导员”

春节刚过,合肥就开始着手进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入库工作。

为帮助更多中小微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来自经开区经济发展局(科学技术局)工业处的郝威成为一名专职的“辅导员”,对接的企业是保隆科技。

初春的合肥,开工和在建的省重点项目就超过120个,保隆科技的二期工程就是其中一项。

“这是我们整个的二期工程,其实在整个开发区来讲,我们算是一个‘新人’。”保隆科技空气悬架工厂总经理田仙林介绍,他们是生产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的企业,当初选择落户合肥,看中的是这里高度集聚的汽车产业。“除了产业链条完整外,我们在落户时还考虑了区位、市场等因素。”

预料到了氛围,但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企业的想象。“原来我们预计是在2023年到2024年才开始动工新建二期项目,实际上开园不到半年内,我们迅速启动了整个二期的开工建设。”田仙林介绍,订单很多,业务增长很快。

步子越迈越大,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企业经营迈入正轨后,开始谋化更大的发展。不久前,企业刚刚拿到了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格认定,这个过程离不开郝威。

这两天,郝威又帮他们开始了新谋划,目标就是“专精特新”。

“其实你们还挺适合报专精特新的,今年可以冲一冲!”面对郝威的建议,保隆科技项目申报专员陈丽还有些疑虑。她担心专项审计报告的流程是否复杂、重新开始能不能抢在截止时间前完成。看出了企业的顾虑,郝威立刻翻阅了政策,并进行仔细的回复。“时间上应该没问题,有些标准是对企业连续两年或者三年一个梯度性的要求。”

有了郝威的解答帮扶,企业仿佛吃了“定心丸”。“这些年,城市把营商环境作为发展抓手,企业能够充分感受到,在这里发展很安心。”

一本写满诉求的笔记本

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市场拓展指导处,市经信局在去年9月新成立了一个部门。堆满文件材料的办公室内,桌面上一本工作笔记格外引人注意。短短几个月,这个笔记本就已经被记满了各种记录,随意一翻就可以看到各类企业的名字和他们的需求。

这本工作笔记上,记录的都是园区企业的困难和需求。“产销对接”“精准打通上下游”这样的字眼经常可见。

“企业上下游这种信息不对称,普遍反映有这种市场拓展的需求,我们政府就是帮它打通这种产业链上下游,更快地帮助企业去打开市场。”笔记本的主人是市场拓展指导处工作人员徐自舟,他之前在其他部门主要服务企业项目建设,而今“重心”变成了帮助企业拓展市场。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工作核心内容并没有转换,还是服务员,还是为企业服务的。只是服务的内容不一样,现在是帮助企业去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可能充当的更多的是一个桥梁的角色。”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工作笔记上也记录着“保隆”的需求,“增量”是保隆诉求的关键词。

“在加速融合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对接的方面,保隆希望能获得一些帮助。”徐自舟说,接下来会围绕这个整车加配套发展体系不定期举办对接会,“到时候邀请他们来参加,刚好他们也可以在会上介绍一下核心产品,拓展下市场。”

从“企业跑”到“部门跑”,从“等等看”到“马上办”,一切都发生了变化。“2023年,我们将围绕企业争订单拓市场,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即‘建立一个智慧产销平台、发布十个产品目录、举办百场拓市场活动’,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市场拓展体系,助力企业提振发展信心。”徐自舟说。合肥通客户端-合报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