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各项指标均靠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红霞 实习生 田舒琪 武汉报道 被视为将迎来40年风口的绿色产业,正在成为各省份竞逐的热点。

“当前,我国绿色产业发展呈现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特点,各省份发展不平衡趋势加剧”,11月17日,在第二十二届华侨华人创业洽谈会(以下简称“华创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对外公布课题组最新发布的研究成果。


【资料图】

王焰新表示,自2007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省市的绿色产业发展指数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广东、江苏、浙江等省份发展较快。具体来看,广东、江苏指标靠前,位列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分别为浙江、北京、山东。而湖北、福建、河南、安徽、四川、上海位于第三梯队。湖南、河北、辽宁、江西、广西位于第四梯队。山西、海南、黑龙江及西部地区等省份位于第五梯队。“绿色产业发展指数较高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次为南方的长三角、珠三角一带,西部地区仅四川省位居第10位,其余各省份得分排名均靠后。”

在中国绿色产业的践行发展路径上,除了产业环境保障之外,技术支撑也成为业界突破的重要方向,在会上,诸多专家也均表示,绿色产业发展虽然面临挑战,但机遇巨大,需要通过体系化的设计和突破,推动这一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均衡特点明显

王焰新团队所出具的报告,从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发展规模、头部企业情况、产业创新能力、产业投资热度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绿色产业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10个二级指标和15个三级指标。

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广东、海南、湖北、北京、云南位列全国前五。产业发展规模方面,江苏、福建、山东、广东四省位居前列,其中,四省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低碳工业园区、绿色制造绿色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共计81个,占全国绿色产业发展规模的近30%。王焰新表示,“国家正在着力推动这些区域绿色产业进一步集群发展,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头部企业情况方面,广东、江苏、浙江和北京四地相关绿色头部企业发展情况良好。其中,2019年,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的绿色产业相关上市数量位居全国前五。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湖北省共有瞪羚企业486家,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中小型绿色产业企业发展空间较大。

产业创新能力方面,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位居前列,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基础较好。其中,湖北省2019年注册绿色专利45433项,居全国第9。

投资热度方面,山东、河南、辽宁等传统工业较为发达的省份排名靠前,王焰新认为,“一是因为这些工业制造业较多的省份,绿色转型所需投资较大,二是因为传统工业省份污染较多,相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花费更多。”

从典型区域维度来看,在五大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较为均衡,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在产业发展规模、产业环境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成渝城市群则在多个方面与其余地区都存在一定差距。

武汉的差距

身处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市当下贴上了多重标签定位,包括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等,王焰新团队认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城市,经济发展快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总量在2020年居全国第9位,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占比攀升,发展绿色产业将迎来机遇。

目前,武汉绿色产业初具规模。2020年,武汉上市公司63家,其中绿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数量14家。期内,绿色上市公司产值629.9亿元,占全省绿色产业产值69.2%。截至报告制作时止,武汉市限制行业、经营状态、注册资本筛选的相关绿色产业企业共有1681家,其中,注册资本大于5000万的有220家,不过,整体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

从地方的空间布局发展来看,武汉市各行政区均针对绿色产业进行了相关定位,其中,青山区重点规划节能环保产业;汉南区、蔡甸区发展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新洲区主要发展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以金融业务为基础,发展绿色服务业;洪山区、武昌区依托大量高校与科研院,打造绿色产业技术创新基地。

在王焰新团队看来,武汉市绿色产业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全国第一梯队还有相当的差距,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以报告制作时的研究时间区间来看,武汉绿色产业产值在全市产值总量占比从2012年的26.7%下降至16.9%。武汉市虽然对绿色产业出台了不少规划,但内容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建议摸清家底,全面掌握全市绿色产业情况。此外,绿色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欠合理。其中,上市公司数量少,截至2020年的绿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14家,在全国占比仅1.6%,仍需要培育、引进更多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重点绿色企业、龙头企业,形成“羊群效应”。另外,城市相关绿色基础设施不够配套,也有待完善。

为此,王焰新团队建议,武汉应摸清家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绿色产业统计核算工作,以全面精准掌握产业发展现状。应出台绿色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战略定位和目标,并大力支持绿色产业相关技术创新,强化人才集聚与培育,培养绿色产业高层次人才、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解决卡脖子问题。武汉市可大力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此外,还应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一头针对市场需求,一头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资源,架起高校院所与市场、企业、政府需求间的桥梁,构建服务、技术支撑、产业、资本四大体系,在支撑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中发挥作用。

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688665,SH)董事长熊友辉也建议,湖北和武汉的绿色产业发展可分三步走,一是现有基础要维持,以保证产业经济来源;二是发挥武汉市科教优势,团结产业相关人员,共同打响双碳战争;三是新兴产业的布局上,要多招人才,尤其是博士,参与到企业发展、产业发展中。从绿色城市角度来说,武汉目前在水处理、湖泊治理方面做得很好,未来,还可以多发展建筑节能、车辆节能等产业。

中国绿色产业的实施路径

在全国范围内,中国碳达峰路线图已然清晰,但除了产业基础之外,产业链上的技术支撑将如何推动这一产业按照既定路线图实施,仍然是业内关注的热点。

其中,碳排放的统计核算是一个难点。熊友辉也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保障之一,是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议通过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建设、深化核算方法研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而针对阻碍双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即技术的成本,诸多企业已在寻找解决方案。

在涉碳技术方面,在会上,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Klaus Regenauer-Lieb 表示,其研究团队研发的一种超临界二氧化碳电—地热电池,以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存储地下热能,为绿色地热的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而目前,该产品已在多个场景完成初步试验或将开展小规模试验。

山西德志时代集团董事长李德志也在会上透露,公司正在研究开发量子能源,利用量子的对撞产生能量的原理,开拓新的清洁能源领域。

而从投资和金融角度来看,“未来30年绿色投资需求大概有487万亿,主要来源于低碳能源、生态、环保三大领域。”中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莫凌水表示,碳达峰背景下,绿色建筑领域投资需求约2.2万亿,可再生能源储能领域约6.9万亿,新能源汽车约2万亿。截至今年9月,我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融资规模22万亿,在碳中和背景下绿色投融资需求差距相当大。

具体解决方案上,莫凌水建议,首先要加快建立金融机构企业碳排放行业标准。其次,金融机构与企业要加强碳排放核算能力,利用数字化手段支撑碳核算能力建设。再次,绿色金融要匹配排放和减排挂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资金流向节能减碳企业。对于正在转型中的高碳行业,要发展对应的转型金融,弥补绿色金融的不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