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坚守医者初心 80多岁仍坐轮椅出诊


(资料图)

董宗祈研究患儿的片子

董宗祈教授查看患儿病情 武汉儿童医院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高琛琛 张祖国 章月潇

11月16日,极目新闻从武汉儿童医院获悉,我国著名儿童呼吸内科专家、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呼吸内科、病理科奠基人董宗祈(因病)逝世,享年88岁。

他是孩子们心中的“宝藏爷爷”,从医65年,从没离开过那些需要他的孩子们,年过八旬还坐着轮椅到门诊坐诊。有人劝他该歇歇了,他却说:“我得来,我有‘粉丝’啊。这一辈子不就为了患者吗,我治病救人的初心,依然一闪一闪亮晶晶。”

创建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呼吸内科

1945年,董宗祈的父亲因患上疟疾去世,那时他才11岁。他想:“如果我将来能当上医生,就可以治好其他得疟疾的人,不让悲剧发生在别人身上。”

1952年5月,18岁的董宗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卫校毕业,来到当时的武汉市第二医院天主堂医院联合医院内科实习,成为一名内科医生。董宗祈观察发现,在儿科,不少就诊时奄奄一息的孩子经过治疗,出院时恢复了健康,家长都满心欢喜。

救一个孩子,就托起了一个家庭。于是,他下决心做一名儿科医生。之后,董宗祈考入华南医学院儿科专修班深造,1957年回到武汉市儿童医院(现武汉儿童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儿内科医生。那时,医院没有一间像样的诊室,只有几十副听诊器、几台显微镜、1台最基本的X光机。在这里,他一手创建了武汉儿童医院小儿呼吸内科。

1960年7月,他被医院派往长春深造,学习病理解剖学。一年后,他结业回到医院,又和同事鲁建生一起建立病理室。之后,除了在呼吸内科工作,董宗祈还做了17年的病理工作,解剖了400多例病例。他还在显微镜下,对每一病例的患病脏器切片进行描述,共完成4万多份,都存放在病理科。董宗祈成为武汉儿童医院病理科奠基人。

与患病村民同住三个多月

1959年,湖北一村子有一百多位村民误食苍耳子导致中毒性肝炎,情况十分危急。刚毕业不久的董宗祈临危受命,带着几名医生护士前去救治,日夜守护病人,同吃同住,一同过春节,一待就是三个多月,最终将村民救活。因为抢救有功,他被授予“人民的好医生”称号。

上世纪60年代,“流行性脑膜炎”流行。他没日没夜地守护着患儿,总结出了疗效好、易操作的“磺胺三日疗法”。不久后,“中毒性痢疾”爆发,大家都没见过这么凶险的痢疾,束手无策。他不服输,边治、边学、边研究,经过反复的斟酌论证,最终用“红霉素治疗痢疾”挽救了不少孩子的生命。

上世纪70年代,佝偻病是儿童四大常见疾病之一,但市面上国产好药很少。1976-1977年间,董宗祈在武汉医师进修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进修。其间,应武汉健民制药厂请求,董宗祈牵头研发防治小儿佝偻病的中医药方,并组织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为药方进行了597例临床观察。之后,制药厂又对其增添了新组方。这就是后来在全国家喻户晓,很多孩子都吃过的“龙牡壮骨冲剂”。

他是患儿的“宝藏爷爷”

“我当年的好多小患者都是从死亡边缘抢回来的,看到他们康复了、长大了,有了下一代,我十分欣慰。”董宗祈说,这就是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

1993年,12岁的河南小男孩王鑫(化名)因为葡萄球菌感染导致肺炎,高烧半个月,重度肺部脓肿、脓胸,生命危在旦夕。父母带着小王鑫辗转多地,但无人敢治,最后被董宗祈收治下来。他每天亲自会诊,时刻关注孩子的病情。

有一次,董宗祈深夜冒雨来医院加班,路滑摔倒,导致骨折。行动不便,他索性不回家了,把自己的病床放在王鑫病房隔壁,守着孩子,直到他康复出院。

“找董爷爷看病我不怕,他总是笑眯眯的,抽屉里还有玩具。”“董爷爷就像故事机,脑袋里装了好多好多故事。”在患儿们眼里,董宗祈是一位“宝藏爷爷”。天凉了,他会将听诊器放在手心暖暖再听诊,还经常送小礼物哄患儿开心。

有人调侃,医生开的医嘱都是“天书”,但董宗祈的医嘱,连小孩子都能看明白。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一个纸盒子,里面放着十多个各式各样的印章。这些印章跟了董宗祈几十年,每一个印章都是他自己设计的,涵盖了各种小儿疾病的种类、检查以及常用药物。问诊之后,他会从盒子里拿出相应的印章盖在病历本上,再写明剂量等内容,让家长一看便清清楚楚。

他常说:“医学需要严谨,但不能‘冰冷’,必须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者的‘温度’。”他正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让后辈医生们,感悟到医学的“温度”。

要求医生熟记患儿病情

从医超过一甲子,他从没离开过那些需要他的孩子们。年过八旬,他坚持坐着轮椅,到门诊给孩子们看病。

曾有一位5岁的小患儿好奇问道:“董爷爷,你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坐门诊啊?”董老笑嘻嘻地说:“还有这么多小患儿需要我,我还能治病救人,很有成就感。”

今年,董老因病动了手术,同事们去看望他,病床上的董宗祈说,自己生病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们。

“董老这一辈子,心里只有孩子,为了儿童健康奋斗了一辈子,是我们后辈前进的‘灯塔’。”武汉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陈和斌说,董老用一言一行让年轻医生们体会到,何为医者的专业和温度。

作为董宗祈的得意门生,陈和斌一直记得董老对医生的要求:查房时不允许带病历,对每位患儿病情必须熟记于心。

因为董宗祈对业务要求严格,陈和斌没少挨批。陈和斌记得有次收治了一名抽搐的小患儿,年约三四岁,被诊断为结核脑膜炎,他接班后发现药物剂量稍大,于是按照疾病治疗指南,调整了药物用量。隔天董老查房,对陈和斌严厉批评,原来患儿感染的部位在脑部,需要增加用药剂量、提高药物浓度,“我当时很羞愧,正是董老的批评,也让我迅速成长,做出的每一个治疗决定,都要慎之又慎。”他说。

昨日,武汉儿童医院副院长、呼吸内科专家陆小霞教授跟极目新闻记者谈起董老,瞬间就红了眼眶。她也是董宗祈的学生。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董老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工作和患儿。”她说,儿科工作很累,但很有职业满足感,看到孩子们被治愈,这些苦和累都不算什么,而董老为大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有坚定的目标、清晰的认识,用坚定的信念、义无反顾的勇气,坚守为儿童健康服务的初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