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鸟类新记录NO.448的小燕尾。 姚波 摄
(资料图)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5日讯(记者明眺生 通讯员赵银斐)一种长着“黑白配”羽毛的小鸟主动闯镜,刷新武汉鸟种榜单,成为NO.448——昨日,武汉市观鸟协会副会长姚波在朋友圈报喜时,将这种名叫小燕尾的“鸟类稀客”,幽默地称呼为“我们的杯子”。
令人惊奇的是,短短两年内,发现新鸟的这条小溪已诞生了3个武汉鸟类新记录。
“鸟类稀客”意外闯镜
与小燕尾同时出现在小溪的褐河乌。 姚波 摄
姚波是小燕尾的发现者之一。他说,小燕尾其实是主动闯镜,“自报”家门,它的发现“纯属意外”。
11日下午3时左右,他和该协会成员朱全宇、王琳、霍涛、吴世武一道,在新洲区道观河参加观鸟比赛。突然,一只羽毛黑白相间的小鸟飞来,停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然后下到水里,一边缓行,一边觅食。
“小燕尾!”5个人顿时眼睛放光,“咔嚓咔嚓”,相机快门响个不停。
“当时我们都站在横跨小溪的一座小桥上,正在拍摄一种叫褐河乌的鸟种。”姚波回忆说,突然,小燕尾从背后飞来,掠过我们的头顶,降落在小溪上,轻松地改写了武汉鸟类新记录。
这是武汉市第448种鸟类新记录,也是今年以来武汉市发现的第16种“新鸟”。
小燕尾属于雀形目鹟科,上体黑色,下体白色,前额有一大块白斑。“它们黑白相间的羽毛很明亮,飞行时喜欢抖动尾巴,很好识别。”姚波说。
“发现了这只小燕尾,是否意味着附近还藏着一群它们的同类?”长江日报记者问。
“不一定,因为它们不是群居性鸟类。”姚波认为,发现地点靠近大别山区,它也可能是从麻城、黄冈等地的山区飞来的,不见得会在这边繁殖。这种鸟类虽然在武汉是首次发现,但在神农架、恩施等地有分布。当然,因为是首次记录到,它们在武汉的习性和种群分布等情况,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同一小溪两年发现3种“新鸟”
两年诞生3个鸟类新记录的小溪。 何国民 摄
小燕尾是位于新洲区道观河风景区的这条小溪,两年内诞生的第三个武汉鸟类新记录。
另外两个是:
2021年3月12日,武汉市观鸟协会成员张孟雷,在这条小溪旁的一棵小树上,观测并拍摄到了红头穗鹛。这种体羽黄绿色,头顶羽毛为红色的小鸟,被认定为武汉鸟类新记录的NO.425。
2021年3月12日,在新洲道观河风景区观察拍摄到的红头穗鹛。 张孟雷 摄
今年7月24日,该协会成员何国民,又在这条溪流中观察拍摄到一只褐河乌,一种黑褐色羽毛的短尾小鸟,被认定为武鸟类新记录的NO.441。
今年7月24日在小溪拍摄到的褐河乌。 何国民 摄
按武汉方言所说,这条小溪,成了名副其实的“新鸟窝子”。
红头穗鹛。 姚波 摄
同一条小溪为何会发现这么多“新鸟”?姚波分析说,这3种鸟类都有共同的喜好,就是生活在溪流附近,溪水不深,水质清澈,附近还有树林栖息,而这条小溪完全符合这些条件。记者了解到,这条小溪的流水来自道观河水库,而水库的水经由道观河可溯源至大别山区。近几年,新洲区与道观河上游的黄冈市团风县携手,加强道观河的水体和生态保护,使道观河水库的水质上升,并常年稳定在II类,已成为50万新洲人的饮用水源。
小燕尾被称为“我们的杯子”
新发现的小燕尾,为何被鸟友称呼为“我们的杯子”?
姚波笑着解释,因为每发现并记录到一种新的鸟类,武汉市观鸟协会都会给发现者颁发一只特别的“奖杯”——鸟类新记录纪念杯。
这只杯子不是传统意义的奖杯,而是该协会定制的,可以用来喝水的真空保温杯。只不过杯身上刻着“鸟类新记录”字样,以及鸟类的名称、发现者的姓名,以及发现的时间和地点。
“保温杯本身不是很值钱,却被武汉观鸟人视为莫大的荣誉。”姚波说,每一年年初总结上一年度的观鸟成绩时,就会给“新鸟”发现者颁发纪念杯。
记者了解到,这次小燕尾是5位鸟友同时发现的,所以,5个人都会获颁纪念杯。这也刷新了该协会单个鸟类新记录“捧杯”人数的纪录。
该协会会长颜军介绍,纪念杯颁发始于2017年,截至2021年,武汉诞生了36个鸟类新记录,协会一共发放了46只纪念杯,其中10次是两人同时“捧杯”。
发纪念杯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会员勤于观察记录,发现更多新的鸟类,将来编辑出版《武汉观鸟志》类似的志书时,这些鸟类新记录及其发现者,都会收入其中。
(注: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27-8572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