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又到赏菊时。连日来,虎丘、狮子林等园林的菊展都吸引不少市民拍照打卡。“我最喜欢微型盆景艺菊,花匠通过苏派盆景技艺对菊花进行创作,体现了菊花的隐逸、高雅,十分符合苏州城市气质。”老花农张挺说。

艺菊是指在栽培养护过程中经过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菊花,包括盆景菊、悬崖菊、大立菊、多头菊和独本菊等。苏州人善艺菊,初唐时,就有了在庭院种植观赏菊的记载。明清时期,苏州的艺菊栽培技艺达到高峰。不过,因为艺菊栽培存在入门门槛高、学习周期长、经济收益低等因素,目前苏州只有少数中老年花匠还在坚持,这门老手艺急需焕发新生机。


(资料图)

从巴掌大的盆景菊到着花千朵的大立菊,苏州的艺菊惊艳了近800年

昨天上午,记者跟随姑苏区茶花社区的老花农张挺来到位于虎丘山风景区不波艇的盆景菊展厅。记者看到,展厅中的盆景菊最大直径不超过一米,最小的仅巴掌大。五颜六色的菊花依托着苍劲的植株老茎,在花盆中各自“拗造型”,集中展现了传统菊花隐逸、高雅、脱俗、自强的特质。

“菊艺技师用枯木桩和山石等材料,将菊花栽培技术与苏派盆景造型艺术相结合,通过嫁接、修剪、整形、扎绑等手法才能做好盆景菊,这不仅仅是门种花技术,更考验菊艺技师的艺术修养。”张挺介绍。

事实上,苏州的艺菊水平不仅体现在盆景菊上,大立菊、塔菊、悬崖菊等也各具特色,“从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土物下·菊》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时,苏州人就能培养出一株着花千百朵的大立菊。”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原副校长蔡曾煜说,唐代观赏菊的栽培逐渐兴起,大多为庭园露地种植,此时唐诗中关于赏菊、咏菊的诗也开始增多。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菊花栽培中心也移向苏州、杭州一带。到了明代,苏州赏菊之风繁盛,艺菊技艺进一步提升,明代菊谱中最早详解菊花栽培技艺的专著《艺菊书》就出自苏州。

承载着光辉的历史,虎丘山下的新时代“菊农”也没有让荣誉褪色。自2007年以来,虎丘园艺技术传承工作室参与过多次中国菊花技艺全国评比,斩获12个金奖。“这是国内最高级别的菊花技艺比赛,每次都有很多城市参加,苏州的艺菊受认可度很高。”蔡曾煜说。

既要会艺术造型,又要尊重自然生长,每位“菊农”都是细节控、多面手

“很多人会说,种花不就是浇浇水嘛,但是养菊的细节可不少。”今年52岁的王桂林是虎丘园艺技术传承工作室的一员,他说,整个工作室的成员都是细节控、多面手。

以盆景菊的培育为例,一般人会用钢丝绳来规定枝干和菊花的造型走向,而王桂林则会用棱镜调整光照方向,以此为花造型。“打个比方,人在晒日光浴时可以自己调整姿势,但是花在接受光照时可不会自己动,所以我们要拿着棱镜不时调整光的方向,让花按照设计方案生长。”王桂林说。

除了艺术设计,艺菊栽培也需要心态稳、下手稳。“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做塔菊、大立菊的时候,要将花朵一层层往上叠。面对柔软的花,需要手上有巧劲,这个很难把握。”今年55岁的朱建忠是该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说,即使团队里的老师傅,失败两三次后的心态都有可能崩溃,所以心态和手法都很重要。

“菊花栽培的独特性更体现在其种类的庞杂性,需要对每个品种菊花的习性、培育方法都很熟悉。”在花圃,朱建忠为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宝藏”——“这是帅旗,你看像不像古时候王帐边的旗帜”“这两盆菊花绿色的深浅不同,是因为光照强度不同”……朱建忠说,要想记住花圃里的近200种菊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这也正是菊花栽培的基础。

朱建忠负责的花圃占地约5亩,菊花有近八千盆,把这些花浇一遍就需要近3小时,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菊花又摆放在室外,半小时到一小时就干了,每天都要浇水3遍。“立秋后是菊花的快速生长期,水肥的需求也开始逐渐加大。花离不开人。”昨天,记者的采访基本都在移动中进行,朱建忠时不时就要拿着他的浇水壶适时喷洒。据他介绍,扦插、拌土、翻盆、浇水……不仅操作不能错,就连操作的时间节点也须严格依照时序。

每年推倒重来,入门至少需要5年,艺菊栽培技艺传承仍需“金钥匙”

目前,在虎丘园艺技术传承工作室,只有五位从事菊花栽培的老师傅和两名年轻徒弟,他们跟随着朱建忠一道,每日打理着这近八千盆各色菊花。王桂林是五位老师傅之一,专注菊花栽培也有近30年。

如此繁重、单调又寂寞的工序,也让艺菊栽培技术青黄难接。“在苏州,目前从事艺菊栽培的匠人非常少,仅在虎丘、留园有,而开设相关知识课程的学校也只有我们学校和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胡建新告诉记者,该校20世纪80年代左右还有老教师研究艺菊栽培,如今学校里连这门课程都不开设了。与一般盆景的栽种后可以长期养护、观赏相比,菊花一年开一次花,次年就需要推倒重新栽种。因此艺菊栽培的“过程链”长、养护要求高、培育操作苦,学生至多是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理论对理论的了解与探讨,却没有实操的空间和时间,“完整链”很难实现。

艺菊栽培想要入门,少说也需要五年。“不仅需要徒弟主观愿意学,还要师傅愿意带。不是自己琢磨就能琢磨透的。”朱建忠告诉记者,艺菊栽培的入门门槛相对较高,需要掌握自然生长和人工干预的平衡。仅以病虫害干预为例,就需要根据季节及品种去考虑是事前预防还是事后治疗,这些都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在他看来,若要把栽培技艺传承下去,资金和人员只是“基本盘”,培育公众对艺菊的兴趣,提高菊花的社会及经济效益才是“金钥匙”。胡建新也呼吁各方加大对艺菊及其栽培技艺的宣传力度,提升大众对艺菊的知晓度,同时探索以校企共建的方式,让对此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甚至是市民到虎丘等培育基地进行长期学习,在实景实地去掌握艺菊栽培技艺的“完整链”。本报记者 刘达 李浛芃 陈兆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