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从事大豆遗传育种研究65年,是我国大豆科技界唯一的院士。在一个甲子的岁月里,盖钧镒以“一生择一事”的执着,为中国大豆育种做出了杰出贡献。在第七个5·30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跟着镜头一起去看盖钧镒一生奋“豆”的科研人生。

早上喝一杯豆浆,是盖钧镒长久以来的习惯。从1953年考入南京农学院起,他就与大豆结下不解之缘。盖钧镒说,他这一辈子其实就干了一件事:努力让老百姓喝上中国豆子打出的豆浆,吃到中国豆子磨出的豆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盖钧镒说:“大豆涉及到整个民生,以往是民生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平时没有肉吃的,就靠豆腐。目前的大豆涉及到我们整个养殖业的总体发展,我们现在的肉食靠什么?靠饲料。饲料靠什么?饲料就靠大豆。”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大豆产业开始与发达国家拉开差距。1980年到1982年,盖钧镒被公派前往美国进修,在这段时间,盖钧镒寻找着振兴中国大豆的办法。

盖钧镒说:“美国人本来没有大豆,是中国大豆传给他们的,一到美国以后,美国许多单位、许多学校跟教授都问你们的资源能不能再给我们一点,我们中国具有丰富的资源,而自己不晓得有多少资源,所以从那以后就下定决心,我回来以后首先要把中国的大豆老底弄清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回国,盖钧镒就开始筹建大豆种质库,寻找野生大豆隐藏的优质基因。在接下来近20年时间,盖钧镒和团队的脚步踏遍了中国所有大豆产区,一共收集到15000余份大豆地方品种,最终于1998年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资源库,仅次于中国国家种质库和美国农业部大豆种质资源库。

有了种子大数据库的支持,盖钧镒带领团队主持或参与育成大豆新品种30余个,在长江中下游和黄淮部分地区推广5000多万亩,大豆亩产提高10%。2022年,在盖钧镒的牵头下,“大力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建议被写入 2022 年中央1号文件并予以实施。这一技术,被盖钧镒寄望为在我国有限耕地资源下,实现大豆增产的重要方法。

盖钧镒说:“在玉米里插种一季大豆,玉米产量可以基本不减少,而增加一季大豆,实验中间可以实现100公斤就是200斤左右,如果这样子一算的话,全国6亿亩玉米地如果都能扩充一季大豆在里面,6000万吨可以解决。”

如今,已是87高龄的盖钧镒仍埋首实验室、奔走在田间地头。由他创建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成为我国大豆遗传改良理论和技术研究的重要平台、我国大豆研究领域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种业创新投入力度的持续增大,盖钧镒深感大豆振兴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他说只要中国还未实现“大豆自由”,他和团队奋“豆”的脚步就决不停歇。

盖钧镒说:“做研究的人,是不会有疲劳的时候,总是感觉在继续做下去,我们的实践目标就是,把中国人的大豆营养饭碗端在我们自己手上。”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章斌炜 周雷 编辑/刘璐)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