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宿松经开区越来越有‘家’的味道了。”家住孚玉镇光明社区光岭组的王先生房屋被征收后,搬进了位于经开区光岭安置区新家,自己在智达电气公司做叉车工,妻子在鼎和广场好又多超市做收银员,夫妻俩每月收入近7000元,出门就是超市、菜市场,孩子上学只需5分钟路程。
如今,行走在宿松经开区的大街小巷,厂房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绿化带里的鲜花芬芳馥郁,越来越多的人像王先生一样过上了新生活,享受着城市变化带来的福利,这得益于宿松经开区产城融合工作的不断推进。
(资料图)
原来,宿松经开区2004年8月从一片茶园荒地、贫瘠山岗毅然启航,自成立之初就着眼打造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开发区,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产业集群茁壮成长,城市张力、吸引力显著增强,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日益变成一座综合性城市新区。
强化规划引领 完善功能布局
“新发展理念贯彻得越坚决,产城融合推进得越顺利;贯彻得越彻底,经开区的发展速度就越快。”宿松经开区主要负责人夏幼华如是说。
近年来,宿松经开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形成“一心、三轴、三组团”的总体布局结构。编制“总体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新耕河景观、凤湖公园等一批高品质城市设计和景观公园设计,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一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产业新城跃然纸上。
夜幕下的龙山安置区项目现场的打桩机和地面的灯光汇成一片璀璨的“星河”,灯光下闪耀着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我们每天召开会商会,推动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让这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加快落地、早日见效。”项目监理负责人石水林表示。
为推动产城融合,宿松经开区实行“3+1”工作机制(每个项目落实责任人、排定时间表、明确路线图,并严格调度),加快基础配套项目建设。去年,实施各类基础设施项目16个,完成投资2.9亿元;项目开工率达91%,完成年度投资率102%。目前,经开区基础设施覆盖面积16.5平方公里,道路、电力、通讯、供水、燃气和交通网络建设完善。
强化平台支撑 壮大产业集群
位于经开区东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园一片忙碌景象,一边是工人在生产线上奋战正酣,一边是装载有企业装修材料的车辆来回穿梭。原来,刚刚竣工不久的产业园,已完成全部招商,首批入驻的7个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再到投产仅用半年时间,刷新“经开区速度”。为节约集约用地和产业集聚,实现“拿地即开工”,经开区投资超18亿元建成5个大型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达70万平方米,2022年入住企业112家,亩均税收超15万元。简单的标准化厂房,已摇身变成招来“金凤凰”的“梧桐树”。
5月31日,投资63亿元的赛拉弗光伏组件产业园开工建设…经开区突出招商引资“第一要事”,围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装备制造、新材料、光伏配套等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去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4个,合同约定投资134.03亿元。建成省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优秀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电子元器件制造特色产业集群。
“从政策支持到人才引进、再到引进配套产业,经开区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高质量的服务。”回忆起企业从签约到投产,行业领先的新能源上市企业中信博公司负责人华宽宏十分感慨。经开区建立分片联系企业服务责任制,安排52名干部联系322家企业,去年解决问题102个,兑现企业奖补1.5亿元,凸显了经开区宜业宜商的城市吸引力。
新型科技产业园、物流园、公用码头、龙山文旅等平台也在加速搭建。一座产业新城正在快速崛起。
着眼宜居宜业 释放城市活力
“以前只需把企业服务好就行。现在我们重点考虑打造一个好环境,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经开区不应只有工业,也应有‘生活’。”经开区分管领导张银和介绍。
“白天在科技孵化器上班,晚上可以沿新耕河散步,周末去橙天巨幕影城看电影,中医院医养中心也近在咫尺。”生活在经开区的人真切地感受到,这里不仅是一片奋斗的沃土,更是一座生活之城。
近年来,经开区加大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品质。按照全国一流标准实施城市景观工程,打造龙山“生态绿肺”,绿化率达42%,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营商环境十佳开发区,建成九年制义务学校2所、中西结合医院1所、保障性住房5252套、商业综合体2处。
夜晚的鼎和广场热闹非凡,停车场和周边的几条道路两侧停满了私家车和电动车,过道上行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火爆的气氛吸引不少网红打卡。鼎和广场是一家集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为经开区企业员工和附近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常来休闲的产业工人余丽姣说:“原来说起工业园,大家都不愿意来这里上班,现在这里已经像一个小城市了,非常便利。”
目前,宿松经开区城市人口已从1万人增长到4万人,各类市场主体700余户,从业人员近2万人,建有汽车、建材等专业市场,物流企业超30家,市场活力竞相迸发。
自此,宿松经开区已经由单一的工业园区“蝶变”为功能较为完备的宜工宜商、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张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