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中国银行发布《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指出,2020年以来,中行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以及政务、医疗、文旅、交通等重点场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在一年多探索实践基础上,中行结合自身及同业经验,深入研究并编写《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这是国内首个以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行业发展白皮书,对金融场景构建方法和运作模式进行剖析,是探索构建开放共赢生态圈的一项有益的研究成果,希望借助《白皮书》的发布,帮助社会各界了解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促进金融业加强场景生态建设的沟通合作,深入推动数字化经济发展。

《白皮书》对商业银行金融场景生态建设的时代背景、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用户基础、技术支撑和风险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研判。

应对全新挑战

《白皮书》认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应运而生,这是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消费升级、异业竞争、风险防控等对商业银行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挑战。与此同时,非金融行业场景化进程不断演进,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为商业银行建设金融场景创造了可行之道,也为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应对全新挑战提供了破题之策。

《白皮书》指出,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金融与科技加速融合,金融服务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全球最具价值的前100家银行中,70%以上已通过建设开放银行平台等模式投入场景生态建设浪潮。

金融场景,是将金融服务下沉到相关非金融服务中,打造一站式服务与极致消费体验,敏捷响应、高效满足特定客群需求。以银行业为例:住房按揭业务下沉到房产销售中心,实现与房屋销售的融合;信用卡分期业务下沉到汽车销售服务4S店,实现与汽车销售的融合。这都是将客户的金融与非金融需求进行深度融合的线下案例。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大量交易由线下迁移到线上,商业银行也加快了线上化进程,通过线上手段实现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的融合,场景建设也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白皮书》提到,金融场景的基本要素包含场景客群、金融产品、非金融服务和内容资讯。场景客群可以划分为C端(个人消费者)、B端(企业)、G端(政府)三类客群。场景中的金融产品至少应该具备定制化、组合化、线上化、数字化、安全性等特点。

三种建设模式

《白皮书》提到,金融场景建设对于行业深度和广度均有较高要求,同时突破多个场景难度较大,商业银行结合目标场景的生态格局、自身禀赋等可以判断以引领者、探索者、跟随者中的哪种类型切入场景生态。

从建设模式上看,商业银行可以按照“引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向不同,通过融入、整合、共建三种模式建设金融场景。

融入模式是指商业银行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优选账户、支付、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走出去”融入客户聚集的场景生态,通过外部流量平台延伸商业银行服务渠道,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

整合模式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股权投资、并购等方式,与特定垂直领域的平台企业深度合作,将关联场景纳入商业银行的场景生态中来,打造综合金融场景平台。

共建模式是指随着金融科技监管顶层设计日益完善,鼓励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金融监管环境发生趋势性变化,未来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监管态度将更加鲜明,强监管态势愈发明显。“持牌经营”是基本监管要求,金融场景服务范畴涵盖金融与非金融领域,促使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各自回归本源,由跨业竞争逐渐转向跨业竞合,结合自身禀赋,围绕特定客群,合作共建金融场景生态,一站式满足客户金融与非金融需求。

提供极致体验

《白皮书》指出,数字化浪潮下,金融场景生态建设的核心就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将金融与非金融做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极致体验。但是,互联网“开疆拓土”与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因始终存在本质差异,未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中还可能面临风险隔离、消费者权益保护、技术迭代、考评机制和战略定力五个方面的挑战。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首先应严格按照监管要求依据经营范围对场景要素进行展示,不可涉及非金融领域,严格做好对数据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风险隔离。同时,重点关注金融场景运营中由非金融产品服务质量和欺诈风险引致的声誉风险。

金融风险的扩张性和传染性决定了金融场景相较于其他场景而言更容易产生技术风险。因此,提升金融场景的技术迭代速度要将金融和非金融产品区别对待。对金融产品,依旧要执行严格的审批及合规管控;对非金融产品,可以参照互联网企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奋力追赶。

当前,金融场景建设相比其他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而言已持有诸多“绿色通行证”,但与互联网企业相比,在技术迭代过程中仍旧面临审批流程长、制约条件多、难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难题。(记者 冯娜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