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传花、投壶掷箭、制作花灯……中秋节前夕,一场“传统风采,月圆中秋”主题活动在修缮一新的中张家巷29号苏式生活展示馆里举行。来自姑苏区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的党员、居民以及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姑苏老宅里一起感受着原汁原味的苏式生活。“老宅展新颜,真让人高兴。”83岁的老党员姚洪生和居民们一起回忆老宅往昔,展望美好未来。
中张家巷29号位于平江街道历史街区社区,毗邻平江路,原本是一处文物登录点,建筑面积265平方米,住着九户居民。随着时间的变迁,老宅破损严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居民们陆续搬迁。去年,姑苏区对这处老宅进行修缮,保护并重现苏式生活与人文历史遗产。
“在古建筑营造中,我们完全靠榫卯结构进行固定连接。”工程负责人陆霄枫介绍,苏式生活展示馆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以传统工艺、传统材料、传统手法着重于“修”。还融入现代人生活需求,布设中央空调系统、新风系统、智能化系统、烟感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地面铺设地暖,门窗使用中空玻璃,让老宅实现了防潮、隔音、防白蚁,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多维度提升,实现人文历史遗产保护,重现传统苏式生活。“新旧结合得好,古建筑也就活了。”陆霄枫说。
中张家巷29号苏式生活展示馆是古城保护有机更新的一个成功案例。古城姑苏,处处珠玑。面对历史与文化的馈赠,如何在保护修缮的同时,做好对古建老宅的开发利用,传承与活化并举,是古城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姑苏区加强顶层设计,立足整合保护力量和资源要素,推动设立姑苏古城保护与发展基金,协助推进《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编制、古城54个街坊的控规修编与城市设计编制,参与《苏州古城墙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开展《姑苏区分区规划暨城市更新规划(2020-2035)》《苏州古城历史地段保护与发展规划》《古城保护示范工程(平江片区)整体规划》《观前商圈改造提升总体规划方案》等重要规划编制,高质量推进相关专项研究。今年初,《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书》正式发布,18处区属国企管理的古建老宅院落重点推出,“活”了起来。
城市的历史保护,最重要的就在于如何激发历史空间的当代活力。姑苏区始终坚持“整体保护古城风貌”的总方针,沿着“科学规划、积极探索、慎重起步、扎实推进”的道路稳步前进。从过去对古典园林、古建老宅等建筑遗产“点”的保护利用,对平江路、山塘街等历史文化名街的保护利用,转向古城成片区域的保护、修缮、整治、管理、运营等,实现了保护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形象与保障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姑苏区切实加强古城保护有机更新。尤其是在文物保护利用方面,统筹兼顾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全区深入推进《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苏州市古城墙保护条例》,相继颁布《姑苏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施意见》《姑苏区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全面完成首次文物保护对象普查。保护修缮稳步推进,保护方案审批服务日益完善,钱伯煊故居、蒲林巷近代住宅等25个文物保护工程方案完成受理;冯桂芬祠、长洲县城隍庙等一批文物建筑完成保护修缮。活态保护亮点纷呈,坚持文物建筑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曹沧洲祠、中张家巷29号等一批示范项目对外展示;选取平江片区、32号街坊部分文物建筑开展名人故居文化展示项目,完成潘世恩宅、沈瓞民故居等4处名人故居文化展示;编纂活化利用蓝皮书,提高典型案例示范带动效应。(记者 胡毓菁)
数据链接
姑苏区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拥有各级文保单位1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3处,是苏州人文积淀最为深厚、文旅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
姑苏区对文物安全常抓不懈,不可移动文物社区巡查不断推进。2020年双塔街道、沧浪街道19个社区对85处不可移动文物完成14轮、699次巡查,巡查完成率达96.95%。
姑苏区古保委于2019年开发建设的“古城保护信息平台”的保护对象数据范围覆盖了整个辖区,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地段、园林、古城墙等19类共4000多个保护对象,收录数据9.7万多条、图纸4000多张。目前,该平台已建成一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一个数据枢纽中心、七大应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