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距离909万名2021届高校毕业生离校只有两个月时间。
为了抓住当前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冲刺期,全力促进2021届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教育部于5月17日至23日举办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
据悉,本次促进周包括系列校园招聘会、校企供需对接大会、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等三大系列活动,进一步聚合社会资源,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地就业。
教育部多措并举促就业
5月1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通气会,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会上介绍,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受疫情对就业的深层次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在会上分析称,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压力,主要来自四大原因:一是因为当代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提升,高等教育逐渐进入"普及化"。毕业生连年增长对社会和大学生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二是因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市场化。吴爱华称教育部将大力推进拓展市场就业渠道,将学校和企业做好对接,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因为毕业生逐渐呈现"慢就业"的现象。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升学、就业、考公、创业等多个选择,对工作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四是在就业方式上应该更加智能化。例如去年疫情期间衍生出了线上面试、培训、上岗的就业形势,未来也将借助大数据,给学生就业提供更多便利。
5-6月份是毕业生求职的关键期、冲刺期。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挑战,吴爱华表示,教育部将推动各地各高校从五个方面共同发力,帮助2021届毕业生能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首先,加快落实政策性岗位。升学、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学生征兵等政策性岗位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充分挖掘政策岗位潜力,推动相关单位招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并加快政策性岗位落实,尽早完成招录工作。按照计划,中组部将公务员招录时间较去年提前约2个月,7月初将完成招录。硕士研究生的招录已经完成,普通专升本、第二学制学位的招录按计划应该在6月底完成。
其次,大力拓展市场岗位资源。教育部将充分利用"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会同相关部门、行业企业持续举办大型专场招聘会,同时以举办就业促进周为契机,推动全国各地各高校聚合社会资源,开展系列招聘活动,在毕业生离校前持续提供更多优质岗位资源。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围绕就业政策、行业需求、求职技能等主题,继续举办"互联网+就业指导"的公益直播课,帮助毕业生答疑解惑,尽早明确就业方向,积极主动求职。
第四,加大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接下来教育部将指导毕业班辅导员逐一摸清毕业生的求职意愿,确保为有就业意愿现在还没有落实岗位的毕业生精准地提供三个以上的岗位信息。
第五,为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服务。教育部将配合人社部门落实好三年百万青年见习计划,积极举办见习对接活动,让有需求的离校后未就业的毕业生能够获得见习的机会。同时,要求高校持续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与人社部门做好信息衔接,确保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能够纳入到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多管齐下实现稳就业
据了解,在各部委、各地、各高校共同努力下,目前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展总体平稳。
资深人力资源服务专家汪张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教育部出台大力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推进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就业困难群体特殊帮扶等举措助力大学生就业,对化解结构性矛盾、促进大学生就业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教育部适度扩大研究生、专升本招录规模,对毕业生也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对于启动实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山东省泰山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王清林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这对缓解就业压力给大学毕业生带来的焦虑有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学生就业空间。尤其是教育部提出的拓展路径提供更多更优就业岗位机会、聚焦重点和促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中西部就业等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
记者了解到,今年大学生就业确实有挑战,不仅要跟国内900多万人竞争,还要跟受国外疫情影响不断回国的80万海归竞争。
对于如何应对,王清林表示,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正确面对就业市场变化给自己带来的挑战,并把这种挑战转变成为磨砺自己的机会;要深刻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要踏实学本事,学真本事,只要自身硬朗了,再激烈的竞争环境,自己都能够找到好的就业岗位;同时要放宽心态,多渠道想办法,条条大道通罗马,就业、创业、进一步学习提升等,都是可以选择的路径。
汪张明建议,广大高校毕业生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认清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思考自身发展定位;第二,盘点自己的知识技能,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做出合理的规划;第三,用好当前的政策,在就业、创业及继续深造上做出权衡,在"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做出选择,参与教师招考、公务员招考等,如果还不能做出选择、存在迷茫,可请教身边的资源,咨询就业指导老师或职场人士,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除此之外,从社会帮扶角度出发,用人单位也要做出改变。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向《中国产经新闻》表示,对于高校毕业生,企业应避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戴"有色眼镜",部分岗位并不一定要求专业对口,更重要的是上岗后配有学生导师,指导学生快速融入企业。作为品牌连锁企业也可以提供培训、实习后开加盟店的方式,鼓励一些学生创业自谋出路。
从高校帮扶角度看,伍岱麒主张高校多开学生就业指导培训会,主要是端正学生就业思想。例如很多学生不具备专业条件却期望入职"热门岗位",容易造成期望过高,无法就业。同时,高校应当针对大学生开展一些实操性训练,比如校办企业、大学生创业基地等,让学生在校就能练就就业需要的实际技能,以增加就业竞争优势。(记者 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