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也是江阴市迎来的第三个“生态日”。这三年来,蓝天白云成为江阴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绿水青山成为扮靓城市的生态底色,江阴正用一层层生态色彩的叠加,绘制出城市绿色发展的生动画卷,交出生态文明建设高分答卷。
2021年,江阴召开全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动员大会,提出“一年一个样、三年一扫光”的总目标,确保用三年时间,真正实现治污设施短板、督查交办问题、环境信访积案一扫光。从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22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再到2023年成为全省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唯一试点,江阴用一个个生动的范例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奋力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相关资料图)
向绿而生、逐绿而行
蓝天增“气质”,碧水扮“颜值”。
江阴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老百姓的感触最深。每天早上,市民朱香妹都会到家附近的运河公园休闲、散步,“我们现在生活在这座花园城市,推窗就能见景,出门就能见绿,老百姓的幸福感太强了。”
一直以来,江阴秉持绿色发展大主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向绿而生、逐绿而行的自觉已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血脉。目前,江阴全市PM2.5浓度降至30.7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84%,二项指标均首次好于全省平均。江阴也是全省54个县市中,唯一连续2年(2022、2023)PM2.5、优良天数比率改善幅度都进入全省前10的地区。今年,江阴以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建设为契机,推进24项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27项水环境治理项目、19类大气治理项目、34项“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80亿元,目前34项已完工投运,这样“大手笔”的环境基础设施投入,为江阴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奠定了扎实基础。
“近年来,江阴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多措并举、久久为功,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环境治理修复举措,空气质量逐年改善,2023年达历史最好水平。”江阴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缪国军说,江阴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与全市上下注重源头管控、加强综合治理密不可分,“我们将治理进程与绩效分级、污染防治专项引导资金申报挂钩,强化工业源污染治理,与此同时,推动健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综合开展扬尘污染和面源治理,聚焦污染物排放,梳理核定管控清单,精准落实应急管控措施,守住了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为建设美丽江阴、滨江花园城市打造了绿色本底。”缪国军表示,接下来,市大气办成员单位将通力协作,深入推进重点行业治理、清洁原料替代、工地码头扬尘管控和“微环境”整治,为全力打造“生态治理县域示范”擦亮“蓝色底图”。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近几年来,坐拥3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的江阴在“禁与放、治与建、进与退”之间,找到了还母亲河以“微笑”的“答案”,也交出了优异“答卷”。
长江江阴段生产性岸线占比从2012年的72%降至目前的48%,国省考断面优III比例从2019年的77.8%,提升至2022年的100%,今年至7月,1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长江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100%,入江支流全部达到或优于III类。
“我们建立起全流域河道水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机制,实施上下游、左右岸水陆同治,构建了多部门、跨界河道协同治理格局,整治长江、太湖入河排污口1907个,完成189条美丽示范河湖建设和69条新一轮河道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与此同时,运用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管理,聚焦源头治理,持续推进排水单元雨污分流改造,完成滨江二厂和西利污水厂等工程建设,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88.15万吨/日,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92%以上。”江阴生态环境局水科副科长李坚表示。
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提升城市颜值,除了做好水气治理,协同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招。
江阴市秦望山工业固废综合处置项目(二期)于今年应运而生。“一般固废填埋场主要针对不能被综合利用,也不能被焚烧的一般工业固废。在填埋场下面有防渗工艺,采用了两层HDPE土工膜,中间复合一层GCL衬垫。”江阴锦绣江南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峰表示,江阴市秦望山二期项目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园区的固危废处理能力。近年来,江阴在全省率先试点推行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处置工作,固危废处置能力提升至2022年的278万吨/年。
市委十四届五次全会提出,要对照“聚焦美丽江苏建设”,以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为契机,坚决落实双碳战略,持续强化污防攻坚,深入打好长江系统保护修复攻坚战,确保长江江阴段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持续打造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下一步,江阴将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基础支撑能力,推动污染防治再深入,环境质量再提升,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阴。
(来源:江阴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张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