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对生态的敬畏落实到工作中,近年来,江苏常州以“两山”理念为指南针,在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着力解好必答题、做好自选题。

解好发展和保护必答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是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目标,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来源,离开发展抓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保护搞发展是竭泽而渔。向‘两山’理念寻策问道,需要统筹算好生态账、经济账、社会账,力求‘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双赢”,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认为。

一方面,常州把建设长三角生态中轴作为城市“532”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立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自然要素有机联系,以“山河重安排”的气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保护,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开展、全地域实施、全过程推进,形成互促并进的综合效应。

“常州将持续推进绿色转型,推进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对重点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培育绿色产业,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突出抓好长江大保护,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文化涵养,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更大力度建设生态绿城,‘增核、扩绿、联网’,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实施沿江生态复绿等重点工程,有序释放生态效益。”常州市市长盛蕾说。

另一方面,常州坚决破除“生态好是好、就是吃不饱”,力求把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

溧阳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打造、现代化宜居农房改造等重点工作高效统筹起来,稳慎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有偿退出实现路径,加快建成“荷塘”礼诗圩、“悠然”杨家村等18座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溧阳建成的365公里“1号公路”,年均吸引游客超600万人次,带动沿线10万农民增收。金坛区用山水造景,推动农文康体旅深度融合,实现“风景美”向“钱景美”蝶变,2022年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8万元。天宁区查家湾村民通过开办民宿餐饮、增加研学体验,人均年收入增长超过10%。

依托人文底蕴,常州还统筹推进老城复兴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大运河文化为题,打造“油罐遗存”“南岸老厂”“盐库船坞”,串联产业园形成“多点一线”的运河创意产业带;“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将常州恒源畅厂、常州梳篦厂等运河沿线的老厂串联,探索兼顾工业遗存与城市发展的“共融”之路。

做好价值转换自选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一定条件下或经过适当渠道路径,可以转化成为经济发展优势。常州“一市五区”“两山三水五分田”,自然禀赋有差异、经济发展有快慢、要素支撑有强弱,生态颜值和价值互融共促路径有所异。常州不为行政区划所限,因地制宜、创新探索,通过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让生态资源成为稀缺资源,进而大力发展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将附着在“绿水青山”上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

“碳汇”修复,废弃矿山变宝山。2018年,天宁区引入“碳汇”修复理念,实施舜过山修复工程,通过锚索格构梁加固、植生袋覆绿、坡脚栽植树木、播撒草种等方式,恢复被损毁山体,增加绿化植被面积,近年山脚下种植的翠冠梨从喝脏水到喝清水、从吹灰尘风到晒阳光浴,一年比一年鲜亮脆甜。如今,查家湾每年出梨200余万斤、产值超过1200万元。

探索生态产品交易。溧阳探索建立了天目湖流域以“水生态容量”为约束性指标的生态产品交易制度,打通从农业面源污染退出到服务业生态受益购买之间的交易环节,同步探索碳汇、林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创新“生态银行”等金融服务,让“绿水青山”有价值、可交易、能致富。

多方式实现生态价值转换。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人工城市绿肺,常州高新区的万亩新龙生态林在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公园绿地+”模式进行运营,通过文商旅融合发展,实现生态价值有效转换。在新龙生态林举办的“芒禾森林音乐节”,吸引青年乐迷近5万人次,其中90%为外省、外市游客。

绿色发展成风尚

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也要加快转变能源消费结构、重塑生活方式。

着力打造“新能源之都”,近年来常州不断提升新能源使用便利度,加快布局相关基础设施,推动分布式光伏、用户侧储能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见桩率、光伏电池见板率持续提升,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成为居民生活新风尚。常州高铁新城自谋划伊始,就将零碳未来城市理念融入其中,推动生态与价值完美邂逅、共生共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常州将驭势奋进‘双碳’时代,精雕细琢‘两山’转化工笔画,以‘新能源、新生活、新城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生动展现‘既有产业高原、又有创新高峰,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净美人居,既有现代都市、又有田园诗意,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的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陈金虎说。(吴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