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垦平整土地、拆除乱搭乱建、挖掘发展潜力……行走在淮安市淮安区的广袤乡村,只见公共空间治理行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越来越多老旧村居刷新“颜值”,“沉睡”的村集体资产被“唤醒”,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顺。
今年以来,淮安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建设农业强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推动环境整治向资源整合延伸,在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
(相关资料图)
真抓实干为民生
孟夏时节,万物并秀。漫步在流均镇溪南村东南角,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和风光秀美的河道把村庄装点得生机盎然。
然而,不久前这里还是一片片废弃的水塘和荒地。正是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春风,让溪南村展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淮安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专班负责人周锋看来,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对维护公共利益和村民权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还公共空间于民?淮安区不断探索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最优解”。
制定《淮安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区领导、区直单位挂钩镇街工作方案》,实行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区直部门挂钩镇街机制,组建区分管领导任组长、区相关单位和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公共空间治理工作专班,从多个部门抽调业务骨干充实专班力量。编制出台公共空间治理政策问答口袋书、“三空间一资源”整治回收标准,进一步明确统计口径、收回标准、填报要求。进一步强化司法联动,整合政法、公安、法院、城管等各方力量,严厉打击恶意侵占集体资产资源、不交租金赖占等行为。在区级专班的指导下,各镇街成立由1名镇街领导、N名镇街干部和N名村干部组成的包村工作组,深入乡村开展问题排查、清收,指导督促工作开展,真正实现“一竿子捅到底”。
截至6月15日,淮安区已整治问题4.59万个,收回土地面积18.37万亩,收回资产面积46.62万平方米,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465.73万元,村平均增收超20万元。
人居环境换新颜
雪白的墙面上绘制了富有江淮水乡气息的水粉画,清澈的溪流和齐整的田地渐次展现夏日的风采,文化大舞台、健身广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有尽有,邻里之间其乐融融,村民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这是施河镇土楼村的幸福美景。
从往日的破旧杂乱到今日的整洁清新,土楼村将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取得了眼见为实的效果。
土楼村党总支书记陈立功介绍,自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土楼村坚持规划引领,推进村庄环境提质增效,致力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以连通348省道的进村中心路为整治提升重点,以点及面辐射全面,拆除猪舍、厕所各170座以及破败房屋35间,铺设水泥路4000米,疏浚河道8条,整治黑臭水体4条,新建公厕1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2个,户厕入院改造260多户,农户污水收集管网覆盖率、自来水入户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均达100%。
土楼村越来越美,村民生活品质也越来越高。傍晚时分,在健身广场,村民们有的跳广场舞,有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聊着家常,共话美好的乡村生活。
不仅是土楼村,淮安区乡村处处皆新景。流均镇中心村全面清理莫河水域违章设施47处,一湾碧水、两岸秀色,“母亲河”焕然一新;朱桥镇新华村在回收堆堤上新建占地1750平方米的小游园,村民在这里既可以休闲娱乐,又可以观赏美景;博里镇结合自身特色将农民画融入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绘就“诗画田园”美丽图景……
通过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有机结合,淮安区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村民生活更方便、日子更舒心。
闲置资产有“钱”景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不仅要有“颜值”,更要得实惠。如何把治理成果转化为村民“钱袋子”里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淮安区给出了多元化答案。
填废沟、平废塘、去废堆,新增土地近千亩,所有农田地成片、路相连、渠相通……位于车桥镇东南的三庄村,是淮安区首批农房改善试点村庄。去年4月,三庄村抓住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契机,将被私占的土地收回集体,实现“小田变大田”。通过空间治理,净溢出土地面积1015亩,收获租金及服务费63万元。
今年,三庄村计划通过整合村居范围内荒废的沟塘空地、1100平方米闲置村集体用房和闲置林地,打造亲子娱乐、垂钓体验等精品旅游项目和精品民宿、采摘基地等,逐步形成“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格局,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跳出传统的租地理念,空间本身也可以增值。”三庄村党总支书记杨宝军表示,通过明确公共资源产权,推动农村公共空间形态重构,使农村闲置低效的资产得到盘活利用,让“沉睡”的生产要素聚起来、活起来。
朱桥镇石塘村在积极提升排查问题整改率和清理回收利用率的基础上,全力整合集体资源、盘活闲置土地,科学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兴建标准化厂房6100平方米,筑巢引凤招引生物制药项目……朱桥镇副镇长陆兵告诉记者,仅厂房租金收益就有50多万元,并实现4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苏嘴镇沙吉村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紧扣特色产业,通过农地、道路、水体等空间治理,用活土地资源,促进规模流转,做大面积,做优产业,做强品牌,用“小西瓜”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拓宽群众的“致富路”。
淮安区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取得的可喜成效,让广大农村既有“面子”又有“里子”,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乡风文明氛围愈发浓郁,乡村振兴图景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