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港城制造为“中国飞船”指引方向;眺望海洋,港城制造编织大国重器“外衣”;俯瞰大地,港城制造活跃在低碳中国建设第一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1至2月,连云港市30强工业企业实现规上产值558亿元,增长42.4%,高于全市规上产值增幅11.7个百分点。

这一成绩单,不仅反映出港城制造业正在整体好转,也凸显了港城制造的特色。


(相关资料图)

如今,港城制造借助快速发展的科技成果,积极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加速融合,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到基础材料,港城制造体系逐渐完善、结构优化升级、竞争力与日俱增,挺起全市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紧贴市场需求 勾勒产业格局

年初,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报告(2022年)》,首次评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2022年),我市位列第49位,发展质效单项位列全国十强城市。

“连云港制造业利润率、劳产率位列全国前列,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高于全国基准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两化所高质量评价和企业培育研究部主任王慧介绍,“2021年,连云港制造业利润率9%,分别高于全国和江苏省平均水平2.5个和2.6个百分点。”

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港城企业在市场风云搏击中优选出的城市产业格局。

连云港通江达海,具有发展化工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原料到先进材料的链式产业布局,更是让化工产业沉着应对国际大宗商品的波动,保持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国内创新研发四大领军药企汇聚于此,产品优势领域覆盖抗肿瘤、抗感染、肝病、妇科等多条产品线。10%以上的研发投入比让港城医药产业保持发展韧性;

传统的纺织业企业经过岁月淬炼成“编织”碳纤维、氨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材料的基地,为中国制造贡献连云港力量;

近年来,我市构建以冶金、石化等临港工业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体系,产业链链主企业积极发挥龙头效应,斯尔邦石化、天明机械等增长势头强劲,一批新入库企业快速产生效应。这样的城市产业格局让港城制造业在一次次淬炼中越发坚韧,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

依靠禀赋优势,在市场中拼杀出的产业格局更加贴合市场需求,政府有形之手更增产业发展健康质态。为了促进主导产业发展,我市出台了配套的人才、产业、园区系统政策,让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个性彰显。

民营企业蓬勃发展 推动经济量质齐升

如果说城市的产业选择决定了连云港规模以上制造业良好的利润率,那么民营企业敏锐的市场洞悉力则支撑了港城制造的竞争力。

连云港规模以上制造业最大的特色就是民营企业支撑有力。因为民营企业更看重效益和劳动产出,这让连云港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利润更高,劳动者人均创造的产值更高。

天明机械是港城民营企业奋斗者的代表。这家从破旧船厂成长起来的国家单打冠军企业,靠的不是规模的膨胀,而是瞄准市场需求,集中精力做好产品的韧性。

为了研发48饼高速智能新型氨纶纤维卷绕机,该企业在工作小组群中上传了200多个新产品现场调试视频,在技术完善提升的微信群里进行了500多次交流讨论。正如天明机械董事长卢明立所说:“同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相比,连云港的企业要想成为行业龙头,没有‘看家本领’肯定不行的。”

在港城,拥有“看家本领”的民营企业并不少。中复神鹰几十年如一日攻关中国碳纤维技术,破解大国重器卡脖子项目;联瑞新材父子接续研发中国硅微粉高端产品,破解“中国芯”材料难题;嘉明碳素将钢铁“食盐”做精做强,让“中国钢”刚劲有力……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港城民营经济展现出较好的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这是连云港工业经济发展的底气,更是连云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的宝贵资源和财富。

市工信局三级调研员赵永生表示,全市规模工业中民营经济占比高、活力足,这是连云港工业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天,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平稳发展的压舱石、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为了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红利,我市将持续增强政策的整体效能,为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营造更好环境,让民营企业抛下顾虑、安下心来、轻装上阵,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推动产业量质齐升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新增长点

目标明确,优势明显,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赋能奋进。

面对这样的课题,港城制造业新一轮的更新计划已经全面铺开。

在量的方面,以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为核心的“一核三区”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框架正在江苏沿海加快崛起——

石化基地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两千亿元产值;灌云主动承接石化基地优势,努力布局芳纶等新材料产业集群;总投资超过150亿元的赣榆丰海项目在海州湾畔拉开了建设大幕……

在质的方面,一批创新载体加快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市开发区、连云港高新区、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等创新开放高地加快崛起;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龙头型、基地型产业在这里集聚;中华药港、中国材料港等产业集群集聚区迅速崛起。

“接下来,连云港要加快引导企业加快智改数转进程,扩大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覆盖面。另外,在积极招引龙头企业的同时,连云港还需聚焦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针对性的专项培育提升行动并加大招引力度,让连云港产业高峰耸立,高原迭出。”王慧建议。

生于危机、长于危机、成于危机,港城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不小,更加需要继续锤炼增长的力量,用“进”的目标夯实“稳”的基础,为建设现代化新港城贡献的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