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调任徐州知州。

在从河中府赴任徐州的途中,恰逢清明时节,杏花微雨,苏轼与徐州相遇。

在徐州的两年时间里,苏轼带领徐州百姓抗洪、冶铁、治水,留下千古佳话,同时也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资料图)

节令诗词是我们透视先民生活状态的一扇窗口。

让我们透过苏轼与徐州相关的诗词,一窥徐州清明前后的风土人情。

此日祭扫欲断魂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梨花浅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在从河中府赴任徐州的途中,恰逢清明时节,苏轼触景生情,写下了《东栏梨花》。

东边栏杆有一枝梨花开得雪白,但看得人心中惆怅,人生有几个清明能如此凭栏赏梨花呢?

这首《东栏梨花》深藏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寄托了苏轼的人生感悟,是他清明人生细腻而真实的写照 。

那时,苏轼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程夫人、首任妻子王弗、父亲苏洵都相继离世,而他自己也已经年届不惑。

在这个追思亲人的日子里,苏轼人在异乡不能亲自祭拜。对亲人的思念,夹杂着对人生苦短的哀叹,苏轼百感交集。

“此日断魂当客路,谁家溅泪有花枝。等闲行役轻坟墓,忽漫逢春感岁时。”在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徐州清明》诗里也对“祭拜扫墓”这一习俗有所记载。

嘉靖二年,文徵明赴京考试,恰好在清明节路过徐州。文徵明本应祭拜先人,但是由于他出门在外,所以祭拜的事情就顾不上了。同时,看着眼前的春天,他感叹着时节变换、时光流逝。

清明时节,诗人们带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写下一首首诗歌。不管是上述的两首,抑或是苏轼的“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或者黄庭坚的“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他们看遍人世的悲戚,又看到春天的花儿在脚边落下,伤感于春的离去。在诗人的眼里,清明节总是充斥着淡淡的忧伤。

清明的雨终究是下进了他们的心里。

春风十里野菜美

清明前后,天气日益变暖之后,万物生长,榆树生出榆钱,香椿树也长出嫩芽,槐树满枝槐花。

于是,除了烧烤、羊肉汤,老饕徐州人又瞄上一种美食,那就是鲜嫩的春菜。

“蔓菁宿根已生叶,韭芽戴土拳如蕨。烂烝香荠白鱼肥,碎点青蒿凉饼滑。”苏轼这首《春菜》,作于1078年春天在徐州任职期间,诗中描写的吃春菜的习俗流传至今。

对于徐州本地春菜的烹饪方法,著名吃货苏轼可谓头头是道:芜菁抽叶,韭菜破土,菠菜已老,青蒿和甘菊味道清苦,而鲜嫩翠绿的荠菜,铺在新鲜的清蒸白鱼上,别有一番风味。

清明时节,徐州人有吃蒸菜的习俗 。

青嫩的时蔬能清散春季体内的郁热,兼具疏肝健脾的功效。“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这首耳熟能详的《采榆钱》讲的是徐州老味儿的时令菜品——蒸榆钱。

除榆钱外,清明时亦可多采些野菜如地枣苗、老鸹嘴、荠菜等蒸食。

鲜嫩的绿叶剁碎了取汁,与面和成青色菜团子;也可以将槐花洗净沥干,裹上一层面粉,蒸熟后加入大蒜、香油调味;亦或是将水嫩的菜苔用油爆炒,脆生生的口感,让人口齿留香,吃出春日的清新滋味。

踏青赏花揽春色

“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期间,草长莺飞,桃红柳绿,青草依依,正是出门赏春色的好时机。

就连苏轼在政务繁忙之余,也会在春日出门寻找好友。

“纤纤入麦黄花乱,飒飒催诗白雨来。闻道君家好井水,归轩乞得满瓶回。”在《游张山人园》一诗中,苏轼描写了张山人园里的陈设及客主亲密友善的情景。

最后,听说友人家的井水好,苏轼还特地装了满满一瓶带回家,一个接地气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踏青”又叫“春游”,又因为往往要走很多路,故而又称为“远足”。文人墨客行至云龙山、奎山一带春游,寻一处幽静之所,陈酒布馔,评赏诗文,或者散步于苗垅菜畦之间,歌咏于山岩清溪之畔,乐不可言。

其实,徐州人踏青的风俗,早有记载。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段话中“浴乎沂”,指的就是徐州一带。

在古时,徐州还有踏青摸石的习俗。

“踏青摸石修秘祝,落日带雨催行人。”徐州诗人陈师道曾在诗中提起。

“摸石”是指在踏青游玩时,在小河里嬉戏,摸取水中形状好、纹饰美的卵石,带在身上,传说可以明目辟邪。踏青流传至今,而“摸石”习俗却消失了。

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历遭贬谪之苦。但是他在徐州两年却是政绩显赫、尽显干练之才的时期。

梨花风起正清明,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让我们一起追随时光的脚步,走进这烟雨蒙蒙的四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