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部署全面排查交通物流、水电气暖、地方财经、金融、行业协会商会等五大领域涉企违规收费现象,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

与以往相比,此次规范整顿涉企违规收费的专项行动具有以下四个突出特点:其一,整治涉及内容更加广泛。不仅整治涉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还要督促检查对国家和各地出台的收费减免政策的落实情况等。

其二,更加注重协同治理。明确整顿工作中注重各地和部门协同联动,采取分领域分地区自查、联合抽查检查等方式进行综合整治,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市场监管、行业监管、信用监管等方式实施联合惩戒。

其三,更加注重社会监督。全面加强对已出台政策的宣传解读,让更多市场主体充分了解政策,主动维护自身权益。通过设立举报专线、组织媒体明察暗访、公开曝光等,对违规收费形成高压态势,推动收费主体不断规范收费行为。

其四,更加注重健全长效机制。在整治行动基础上,《方案》进一步厘清涉企收费边界和监管责任,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持续完善收费清单等有关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利用行政权力乱收费、借助行政影响力强制诱导收费等行为。

这“四个更加”有的放矢,环环相扣,不仅彰显了国家层面整治涉企乱收费的决心,而且审时度势,举措得力,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旨在让饱受诟病的涉企乱收费难以成行,切实减轻各类市场主体的不合理负担,助力经济社会不断向好发展。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这既得益于政府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的诸多举措,更有减税费、治理违规涉企收费的巨大功劳。此次在五大领域重点查处“落实降费减负政策不到位”“借疫情防控违规设立收费项目”“不按要求执行国家和地方已出台惠企收费政策”等行为,可谓牵住了事物的牛鼻子,回应了社会公众的关切。

有所补充的是,我国针对涉企收费的规定零星散见于各单行法律、法规、规章或者相关规范性文件之中,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部综合性的法律,甚至还没有一部专门的行政法规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涉企收费进行专门规定,因而也缺乏针对违规收费的权威、统一的法律责任和执法程序规范,这是违规收费屡治不彰的法律根源。有必要进一步对症下药,为整治涉企乱收费提供新的法治规范,为健全长效机制注入新的制度保障。(作者 张国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