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对冲疫情影响,监管近期再次发文要求银行积极帮扶前期信用良好、因疫情暂时遇困的企业,避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近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告了近期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继续按照市场化原则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制造业2022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倾斜,适当放宽延期期限。用好普惠小微贷款增量奖励、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缓解制造业小微企业流动性资金困难。

对此,各银行基本已对所有普惠小微口径的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工行坚持靠前发力、精准发力,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支持。围绕“普百业、惠万千”主题精选数字普惠产品,通过行内外立体式宣传推广,直接触达广大小微企业。一季度普惠贷款较年初增长近1800亿元。巩固减费让利成果,一季度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60BP,切实降低小微企业经营负担。积极对接药品和医疗设备生产及流通、生活物资供应保障等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小微企业,组合优势融资产品和便捷的融资方式,满足相关企业融资需求。截至1至5月,工商银行新发放制造业贷款利率比上年下降29个基点。6月份以来又下降了7个基点,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5月底,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也提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继续按市场化原则与中小微企业(含中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等自主协商,对其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努力做到应延尽延,本轮延期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不超过2022年底。这一政策基本已回归到2020年时的力度。

7月11日,银保监会的最新发文还提到,各银保监局和银行保险机构确保高质量完成《政府工作报告》“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目标任务,优化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包括要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重点支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提高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传统产业在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绿色转型发展等方面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增加信用贷、首贷投放力度等。

“广州专精特新贷”是工商银行潜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一个特色案例。该产品借助工商银行金融科技优势,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结合广州市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提供的风险缓释措施,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投放。这是“政银担”模式下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批量融资服务的全国首创融资产品,上线第一个月,即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融资1500万元。今年以来,工商银行制造业贷款从年初的2.16万亿元增长到目前的2.7万亿元,增量超5000亿元。

在风险控制方面,银保监会提醒银行机构要做实贷款“三查”,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真实反映风险情况。做好信贷资金用途管理和真实性查验,切实防范发生套取和挪用风险。坚决防止通过票据虚增贷款规模、资金空转。鼓励依法合规通过核销、转让等方式,加大制造业企业不良贷款处置力度,有序退出“僵尸企业”。

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绝不是监管的真空区和空白区。近年来,我国不良资产进入处置高峰。中国银保监会披露的信息显示,2021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连续2年突破3万亿元。2017年至2021年,5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1.9万亿元,超过此前12年处置的总量。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对该领域的监管也在进一步加码。今年以来,多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因存在相关违规行为收到监管机构的罚单,包括:不良资产收购业务处置不当、调整风险分类掩盖不良资产、违规收购金融机构非不良资产等。

当前,《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不良资产包批量定向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属于特许经营的金融业务。为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和有序的市场秩序,有关部门在推进构建高效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机制的同时,要对不良资产处置强化全流程监管,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形成露头就打的强监管态势。最迫切的,要加快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投资公司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的公司治理,从体制、机制着手,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着力解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上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问题。

有关部门还要进一步压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要提高分工协作水平,切实负起监管职责,提高监督效率,持之以恒推动不良资产处置外部环境建设,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的改善,以及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要从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提高对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工作的认识,攻坚克难,打通堵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北京银保监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疫情发生以来,银保监会出台了多项纾困政策,通过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等多种方式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北京银保监局继续督导银行机构在做好受疫情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纾困工作的同时,严把资产质量关,运用多种方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推进资产质量持续稳定向好。(作者 董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