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北京科协新媒体

一周重大科技新闻精选

带您了解最新科技前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点击文中标题即可阅读原文~

一周前沿科技要闻目录(2023.2.25~2023.3.3)01微型化三光子显微镜研制成功 02

北京市建成24个高校高精尖中心

0304

世界首次!双光子显微镜首获航天员皮肤三维图像

05

科学家首次观察到量子隧穿效应

06

国家种质库2.0建设启动

07

中国科大制备出高效稳定的钙钛矿单晶LED

08

首列国产氢混合动力铰接轻轨车下线

一周前沿科技要闻目录(2023.5.15~2023.5.21)01中国在2022年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排名全球第一 02

“祝融号”火星车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

03

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

04

我国科学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近100%转化为乙醇

05

2023年北京科技周首日迎游客

06

2023中国科幻大会29日开启

07

中国科学院科考团队发现南海大型古代沉船

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拟发布清单禁止22类请托行为

反映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及合作情况的自然指数最新一期年度榜单日前发布。在国家和地区榜单中,中国在2022年的自然指数贡献份额首次超过美国,排名全球第一。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地球科学学院肖龙教授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综合分析“祝融号”火星车搭载的多光谱相机获取的科学数据,首次在火星表面发现海洋沉积岩的岩石学证据,证明了火星北部曾经存在过海洋。5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以《乌托邦平原海洋沉积岩的证据:祝融号火星车的观测》为题,在综合性期刊《国家科学论评》发表。

5月17日10时49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56颗北斗导航卫星。该卫星属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开发了多种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醇,比如光催化、电催化以及间歇釜热催化。相较于上述技术途径,在连续流固定床反应器中,由于便捷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管理,更容易实现工业应用。但目前的技术无法实现可控精准增碳定向生成乙醇,易产生大量低价值的副产物。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创新性地采用结构封装法,构筑了纳米“蓄水”膜反应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一步近100%转化为乙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催化》。

5月20日,2023年(第29届)北京科技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开幕,共有近300项展品展出。走进以“北京新征程”为主线的科技周主场活动展厅,量子科技、医药健康、商业航天等科技创新成果描绘出北京科技创新的征途;以“遇见2023 和谐共生”为主线的科技周分会场活动则提供了丰富的科普体验项目。活动将持续至5月31日。

2023中国科幻大会将于5月29日至6月4日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举办。大会由中国科协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科协科普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北京市科协,石景山区政府,首钢集团等单位承办。今年是中国科幻大会首次纳入中关村论坛,成为国家级科技论坛平行论坛,为促进科幻产业发展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海南省、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在海南三亚举办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我国首次在深海发现大型古代沉船文物遗址,文物数量巨大,保存相对完好,年代为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

5月1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禁止清单”)。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禁止清单”的制定旨在扎实开展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工作,更好维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公平公正的评审环境,保障评审专家独立、客观、公正地履行评审职责。“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2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精彩连连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