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长丰县义井镇红桥村,村党支部书记孟凡余正在村民荨泽兰家中走访,和老人聊天。

“大娘,最近身体咋样?有什么困难没?”“身体还行,吃穿都不愁的,你看我冰箱里的肉都没吃完……”


【资料图】

走访结束后,老人拉着孟凡余的手,硬塞给他一把香蕉:“你把村子搞得这么好,还经常来看我,得谢谢你啊!”

一把香蕉、一声谢谢,这是孟凡余走访时常会遇到的场景。

前些年的时候,红桥村曾是长丰县有名的落后村。由于地处江淮分水岭,缺水易旱,村集体负债累累;村民为求生计,多外出打工,孟凡余就是其中之一。

2000年,而立之年的孟凡余只身前往广东等地闯荡。凭着能吃苦的劲头和灵活的头脑,他开办了公司,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但家乡的面貌,总让孟凡余感觉如芒在背:“乡亲们羡慕我事业有成,可我觉得自己像是个‘背离者’,总想着回乡干点事。”

怀着一份难以割舍的乡愁,又恰逢长丰县出台政策吸引人才回流,2012年,孟凡余毅然返乡,被推举为红桥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0年。

“当时村集体负债十几万元,村里留下的多是老人,种地很是辛苦。”深知家乡实情的孟凡余,回乡之后便和村“两委”定下了发展目标:土地不能抛荒,老年人不能太累,村集体经济要做大做强。

2016年,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孟凡余带领村“两委”在土地集约化发展上做起了文章。“通过争取项目资金3000万元,红桥村整理土地416公顷,新增耕地300亩。”孟凡余说,通过整治,“小田变大田”,耕地达6000亩,全村土地实现“田成方、沟成渠、路成网、涝可排、旱能灌”。

当然,土地集约化发展也遇到一些难题。“‘小田’变‘大田’要过关键两道关:一是村民是否愿意将土地流转;二是土地能否顺利得到平整。”81岁的退休老支书顾正球说,尤其在土地整治中,要将田地里的老坟迁到新建的公墓去,才能顺利实现土地平整。

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孟凡余带头把自家祖坟迁到新建公墓,并带领村“两委”成员、“五老乡贤议事会”成员,到村民家里宣传政策、做思想工作。磨破了嘴皮子,终于争取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顺利完成土地平整工作。

2018年,孟凡余和村“两委”又顺势成立了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农事服务中心,与邻村建立乡村振兴联盟,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引导村民将土地入股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行订单农业,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改革没有令村民失望。2019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73.8万元,累计发放收益分红113.73万元,人均分红达533元。去年,红桥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595万元。

村民袁祖方是村里的脱贫户。他家有18亩地,以前种地全靠天收,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如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每亩每年能拿到400元的土地租金。“我还养羊,一年算下来纯收入有5万多元,日子过得很滋润。”袁祖方感慨,“是返乡的孟书记,带领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但要明白‘挣钱到底是为了什么’。”孟凡余说,“集体经济壮大的最终目的必须是服务群众,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带领村“两委”推进的。

从返乡的那一刻起,孟凡余就向村“两委”班子成员“掏心窝子”:“我们要对得起党员干部的身份,要做一滴水,主动融入群众,不能做一滴油,游离于群众之外。”

这些年,孟凡余始终将“水与油”的朴素道理践行于日常工作中。他带头逐户走访群众,了解他们的困难与需求,为解决他们的利益诉求到处奔波,甚至自己掏钱给村民买米、买油、买衣服。

如今,红桥村村民可以享受土地经营的分红收益,80岁以上的老人能够享受高龄补贴等,村里考上大学的学子还能享受助学金。前不久,红桥村举行了2022年大学生助学金发放仪式,有8名新生获得资助。

眼下,孟凡余正带领村“两委”谋划村里的油料产业发展,村里的老年活动室、爱心大食堂等场所也即将竣工。“油料厂投入使用后,将有力推动村集体收入破千万元,在为民服务上获得更强的‘资本’。”孟凡余满怀信心。

·记者手记·

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头人,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孟凡余深知“水与油”的朴素道理,做一滴主动融入群众、造福群众的水。懂得经营管理,想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这样的人就是乡村振兴亟需的人才。(记者 李明杰 范孝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