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会车辆整齐地停放在合肥市西园街道新建的安徽电气工程学校地面停车场内。记者 殷骁 摄

开拓停车资源 “找位”不再犯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9月14日上午,合肥市下起绵绵细雨,前来蜀山区西园街道办事处的庄先生并不慌张,把车停在与办事处一路之隔的安徽电气工程学校地面临时停车场,步行至街道办事处。“听社区同志介绍,这边新增了一个停车场,我就决定开车过来,方便!”庄先生开心地说。

此前,庄先生来这里办事,停车很令人头疼。西园街道办事处位于长江西路与潜山路交口东南角,办公场所停车位有限,临街又是两条主干道,“停车难”一直是困扰辖区居民的一大问题。“找一刻钟也找不到车位,只能将车停在街道门口,留下手机号让保安随时通知挪车。办事也心慌,生怕要挪车,更不知道该挪到哪。”庄先生回忆。

“居民头疼,我们也发愁,有些工作人员宁愿坐公交、地铁或骑电动自行车,也不愿开车上班。”西园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郑林告诉记者。此前,来该街道办事的群众不仅车难停,而且还常因临时停车阻碍道路交通。缓解“停车难”成为该街道一项重点工作。

经调研,西园街道发现长江西路与潜山路交口西南角有块约7000平方米的空地,隶属于驻地单位安徽电气工程学校,原为该校平房,拆除后曾被借用为轨道交通建设临时办公点,现已闲置。

经多次多方协调,西园街道决定在该闲置地块未开发前,将其作为临时停车场。该停车场设有200余个车位,进场15分钟免费,首小时收费5元,后续每小时3元,全天停车30元封顶,车主还可以办理月卡。除了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临时停车场特别配备4个残疾人车位,方便特殊人群。“既缓解停车难题,又利用了暂时闲置的用地,可谓一举两得。”西园街道七里塘社区党委副书记方孝飞说。

“可以把车停在这充电,再走几分钟上班。”9月15日,在合肥骆岗公园附近工作的张瑶瑶说,有了三角岛临时停车场,再也不担心找地方为新能源车充电了。

8月下旬,合肥市包河区庐州大道三角岛临时停车场投入使用。据该区城管局停车办主任张立新介绍,该停车场由庐州大道延伸拓展出的边角空地改造而成,面积约4000平方米,可容纳185辆机动车,还设置了6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三角岛临时停车场距高铁合肥南站和轨道交通5号线地铁口不远,周围还有规模较大的住宅小区,是典型“P+R”(兼具“停车+换乘”功能)换乘停车场。“停车场提供每天2次、每次5小时免费停车机会,方便新能源出租车和网约车驾驶员停车、充电;同时,市民停车后可换乘地铁,侧面缓解了市中心和老城区交通压力。”张立新告诉记者。

查漏补缺“找地” 智慧手段助力

“螺蛳壳再小,也能做道场。”在缓解“停车难”过程中,郑林经常用这句话勉励同事。尽管辖区内老旧小区、主干道较多,用地紧张,地下停车场偏少,但西园街道仍想方设法,尽力为群众、企业增加停车位。

串联共享辖区成员单位停车资源。西园街道辖区内的瑞福食尚街被四条主干道围绕,周边住宅小区较多,人气很旺。但停车位少、路段偏窄,市民停车难,影响了街区商户引流。“很多顾客订餐前首先就问好不好停车,得知停车位少又不好停靠,往往就不来消费了。”一名餐饮店店主告诉记者。

为解决“卡脖子”问题,帮助商业街可持续发展,西园街道成立由党工委书记吴奇志任组长的经济工作专班,发挥街道大党委统领作用,依托党建联席会,经多轮协商,最终与周边高校、建材市场达成一致,相关单位拿出近500个停车位,与食尚街错峰停车。

“街道与辖区成员单位就错峰共享停车位等问题签约,由我们‘担保’共享车位期间停车秩序、交通安全等问题,打消了成员单位在车辆管理等方面的顾虑。”吴奇志说。

居民小区内闲置空地虽不多且大多面积有限,但西园街道采取增设机械车位等办法,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边边角角,实现了“螺蛳壳里做道场”。

智慧手段到位,大幅提高了停车效率。在位于合肥市马鞍山路皖能大厦北侧的皖能大厦停车楼,记者驾车开至停车场出入口,停好车,选择“存车”后离开,“机器人”自动完成车辆升举搬运入库等一系列操作。取车时,按下“取车”键,仅需1分钟,车辆即“自动驶出”。

据安徽皖能大厦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李佳介绍,区别于传统人工停车方式,该停车楼启用“机器人搬运系统”,用户通过人脸识别,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传统IC卡,触摸屏等方式就能完成存取车、预约车位、线上支付等操作,平均存取车时间不超过90秒。该停车楼共7层,现可提供210个“机器人”停车泊位。

业内人士表示,皖能大厦停车楼智能停车技术手段系合肥首个成功案例,在全省也属于领先水平。另外,记者发现,该停车楼立体机械车位比普通机械车位更平直宽敞,对新手驾驶员更友好。

“皖能大厦停车楼位于人流量、车流量十分集中的芜湖路商圈,立体式车库能高效利用城市中心空间,缓解周边停车难问题。”李佳说。

合肥庐阳区杏花公园最近建成投运了面积1.5万平方米、停车泊位420个的地下公共停车场,并通过“一个平台采集、一个平台处理、一个平台运营”智慧停车系统,为车主提供无人值守、余位查询、车位导航、自主缴费等停车服务。“目前日均车流量约700辆,使用率较高。”停车场管理方工作人员表示。

优化管理方式 提高泊位指标

近年来,合肥市不断加大停车场建设力度,近3年共建成停车泊位32万余个。今年前7个月,该市新增城市停车泊位数64056个,新增公共停车泊位数17340个,两项数据均位居全省第一。下一步,该市还将编制城市公共停车场专项规划,合理布设公共停车场,构建“分区差别化”停车供应体系,并试行“无感进出/支付”,进一步加快停车场使用效率、改善驾驶员体验感。

在设法开拓停车资源的同时,“唤醒”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资源的工作,也应提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很多新建中小学设置了地下停车场,且出入口大多与校园分开,适合向公众错时开放。不过,个别学校出于防疫、保障师生安全等方面考虑,暂缓开放停车场,这非常可惜。同时,出于管理角度考虑,部分机关事业单位也不愿开放内部停车场和停车位,市、区层面有时很难推动相关工作。

“一方面,职能部门应鼓励、引导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在工作日晚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也应细化管理政策并推出举措,倡导市民文明停车,帮助单位内部停车场规范管理。”有专家建议。

一次,看到车位紧张,湖南游客丁乐便将车辆停在合肥某景区新能源汽车专属车位上,虽然当时停车场内并未停放新能源汽车,但他还是很快收到了系统发来的挪车通知。

“作为公共资源,新能源汽车车位管理应灵活、优化。在燃油车车位紧张情况下,可以适当限时开放新能源汽车车位。如果监测到新能源汽车即将饱和,再提前通知燃油车主驶离。”丁乐建议。

据合肥市建设部门相关人士介绍,为继续深化便民停车,该部门正修编控规通则,拟调整部分建筑配建指标,提高居住小区、医院、学校等配建停车指标。例如,新建住宅小区停车泊位配建标准力争提高至1:1.2到1:1.5。新建医院、商场等公共建筑,按每100平方米1.1个至1.5个车位配建,进一步提高停车泊位指标。

(记者 殷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