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推动“三变” “土生金”改革
(资料图片)
大青山麓,姑溪河畔,万亩桃林绿意盎然。当涂县桃花村村民吴祥忠穿行在林间,仔细照看自家的桃园。
吴祥忠承包了60亩山地,入股青山人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齐刷刷栽上桃树。加入青山人“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后,实现本地鲜桃品牌化,鲜桃更好卖,价格也更高。”吴祥忠高兴地说,桃园年总产量5万公斤,纯收入30多万元。
2016年5月,桃花村被列为全省12个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之一。桃花村党委抓住机遇,积极推动农户、股份合作社、农家乐旅游协会等5方资源优化整合,成立当涂县青山人家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吃、住、游、购、娱”一体化经营。桃花村整合现有资源,开展市场化运营,以“有形+无形”资产入股,实行“五个统一”模式,即统一建设改造、统一标识标牌、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宣传营销、统一结算收费,优先保障农户和村集体收益。
目前,已有671户共658亩土地以合作社入股到公司,合作社及农户实行“保底+分红”的收益方式,去年实现分红20多万元。村民在厨师、服务员、田间管理、农作物管护等岗位实现就业人数260人,平均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全村纳入公司统一运营的农家乐58家,户均年收入8.5万元。
“三变”改革让桃树变成“摇钱树”。桃花村党委副书记毕银根告诉记者,桃花村的桃林目前主要是大户和村里在经营,土地流转费用为每亩600元至800元。农户的桃子都由村里统一包装,使用“桃花村”品牌,通过电商等渠道统一销售。此外,村里还引进桃胶深加工企业,让桃胶价格达到每公斤120元。目前,桃花村实现本地鲜桃品牌化,桃花村的鲜桃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今年,全村505户桃农鲜桃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桃农户均实现增收2万元。
改革,也让旌德县柳溪村村民杨雪松获得了红利。他把自家的18亩竹林、5亩多水田“存”入村里的“两山银行”。他一手拿租金、一手领工资,每年增收2万余元。
柳溪村山多地少,几乎家家都有几亩至十几亩山场,但是经济效益低,村民收入不高。去年,柳溪村的改革再进一步,成立了全省首家“两山银行”。在这家特殊的“银行”里,村民们把零散低效碎片化的山场、旱地、农田、水域等生态资源存入“两山银行”,转化为可计价、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资源,通过市场开发运营,形成资源对外转包,让懂技术的大户来经营。
目前,柳溪村新增流转山场3600亩,全部存入“两山银行”。柳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3万余元增加到2021年的61.4万元。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可突破100万元。
村企共建特色农业“富腰包”
8月23日,记者来到黟县洪星乡红光村,放眼望去,一丛丛茶树整整齐齐,一株株香榧迎风摇曳,山中有茶、茶中有榧,勾勒出一幅美丽画卷。
红光村山地密布,茶叶是村民种植的传统经济作物。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红光村党支部针对特色资源,推动村里与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将村民的普通茶园打造成有机茶基地。“我们收购村民茶叶,收购价比市场价高30%,但要求村民的茶叶按照我们的品质要求来种。”红光村黟金茶叶负责人张基元说,对茶叶品质严格把控,才能在市场上打出品牌,提高茶叶附加值,从而提高村民种茶收入。去年,红光村通过村企共建打造有机茶基地,带动入股脱贫户户均增收1000余元。
红光村党支部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泉水鱼池14口。“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红光村的泉水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洪星乡党委委员顾宾宾自豪地告诉记者,仅泉水鱼一项,一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4万多元。
红光村党支部还利用村集体闲置山场种植中药材黄精50余亩,茶园套种香榧80余亩,扶持脱贫村民变成“种植大户”。今年54岁的村民程右明父母年迈、因病致贫,曾是村里的脱贫户。“在金书记和村里的帮助下,我种植了几十亩香榧,一年纯收入2万元。再算上加工鲜笋、售卖毛竹杂树,一年下来也有几万块钱的收入。”程右明乐呵呵地算起了收入账。
一手发展传统农业产业,一手引入新型农业产业,成为不少乡村的“致富经”。走进当涂县西河村,一排透明的大棚映入眼帘,这是西河村南美对虾养殖基地。
2021年初,西河村抢机遇,以申报省级、市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为抓手,积极探索“村企共建”“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村里引进马鞍山市博之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出资,成立当涂县淼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新建20亩标准南美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仅这一项,使村集体保底收益16万元。
“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我们采取入股、租赁等形式,带动农户、联动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实践证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华说,近年来,西河村党支部切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企业共建共赢,取得了累累硕果。
西河村党支部赴外地考察,发现瓜蒌子附加值高,适合种植。张庆华便立即与村里的“能人”沈佐强联系,由村集体先后投资36万元,入股瓜蒌合作社新建瓜蒌种植基地。新注册的“强哥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亩产瓜蒌籽约100公斤,每年给西河村集体带来分红收益4万余元。
通过引入特色种养业,西河村的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如今,该村集体经济账户存款近300万元。
文旅融合绿水青山“高价值”
宁国市西村,三面环山,水阳江从村旁流过,一条柏油马路直通村里。8月25日,记者刚进村,便被村口一座青砖黛瓦房“惊艳”。原本普通的民房,被装上彩色玻璃窗,围上彩色篱笆,墙上挂着彩色艺术字:西村错觉艺术馆。
“坐拥旖旎的自然风光,西村并没有满足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升村庄‘颜值’。”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清刚告诉记者。
近年来,西村把旅游资源与艺术创意相融合,作为发展休闲度假游的重要切入点。通过“遇见童年的自己”这一主题,引入浙江匠艺创意团队,在村庄外墙创作3D童趣主题彩绘画,创造怀旧氛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寻找属于自己的童年回忆。
西村将村里闲置的老房子流转过来,经过装修,打造成特色建筑、网红直播间、民宿等。通过采取“网红+摄影”模式,举办特色活动,广泛宣传推介,并吸引各类著名艺术家来村设立工作室和艺术馆。通过举办花鼓戏文化周、过大年、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开展旅游宣传营销,西村每逢节假日游人如织。2019年全年游客接待量达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0余万元。
村民在这场“颜值”提升行动中受益颇多。丁胜原本在宁国市区做建材生意,看到家乡这两年来的变化,决定回村开办民宿。
“我们改造了自己家的房子,打造出4间客房,6个包厢。去年营业额超过17万元。”丁胜告诉记者,“家乡提‘颜值’行动,不仅让我们生活舒适,还让我们收获了事业。”去年,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今年初,西村正式获评国家3A级景区。
桃花村有千年种桃历史,现有果园面积近万亩,形成“十里桃花,万亩果园”的独特景观。村党委拓宽思路,带领村民做好生态旅游文章,把美丽的“青山”资源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山”。
2006年以来桃花村连续15年举办桃花节和采摘节,吸引游客8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性收入达3.5亿元。为扩大品牌效应,桃花村注册了“桃花村”地理商标,并与企业合作开发了以“桃·李”文化为主的文创旅游产品。
面对村庄“老人化”“空村化”的困局,村党委及时抓住机遇,融入当地李白文化旅游区整体发展规划,探索发展民宿旅游。村内已有“九间堂”“三闲三舍”等精品民宿和农家乐128家,配套滑翔伞基地、田园综合体等项目。
乡村振兴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至关重要。桃花村发动党员,联系各级媒体,宣传本村特色,推介民宿产业,提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乡村旅游这步棋,我们走对了!”张明武说,去年,桃花村人均纯收入3.1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14.2万元,已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记者 李浩 刘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