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技术助力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


(相关资料图)

大科学装置中心园区

“揭榜挂帅”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布

□合报全媒体记者 刘畅司晨/文 卓旻/图

曾经,合肥靠创新起家。

十年来,创新攻势不止;

今天,合肥靠创新当家。

十年来,创新基因深融入城市血脉。

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捷报频传、重大科技项目竞相落地、战新产业加速聚集……因为创新,如今,合肥已在科技强国中担纲承梁,打造出一个个产业地标,塑造出“科里科气”的城市气质。沿着创新之路,合肥正靠创新发家,一路飞奔,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

【“攻”出成果】 创新成果捷报频传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回望这十年,合肥科技攻关步履不停,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迎来了一个个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捷报频传的高光时刻。

7月5日,又一个好消息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传来,该校科研团队在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方面实现重大突破,首次实现3米和0.1秒的全球最高时空分辨率的高速风场观测!这是迄今为止有报道的全球最高精度的风场连续探测,此突破将对大气风场探测在航空航天安全、数值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推进具有重大意义,已经引起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科技攻关绝非易事,不惧“沉默地长跑”是合肥的定力与信心。如今,“攻出”的重大科技成果引起世界瞩目,已然成为合肥的一种“常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一批“从0到1”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墨子”传信,“悟空”探秘,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诞生、上新,“人造太阳”EAST实现1056秒的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证明凯勒几何核心猜想,解开困扰数学界60多年“谜题”……在量子、核聚变等重大科研领域中,合肥已处于全球领跑地位。

十年来,凭借不断跃升的创新实力,合肥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担纲承梁。仅2022年上半年,我们便在诸多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与重大活动中屡次见到合肥创新身影。

今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此次任务中,中国科大研制的流媒体图像质量增强系统首次应用于返回舱和地面之间的视频通信中,将返回舱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16倍以上。4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由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联合研制的直升机载卫星通信系统等合肥空天信息技术、产品架起的稳定“天地信息高速公路”,发挥重要作用,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的平安“回家路”保驾护航。年初,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上,来自合肥的一系列先进技术、产品、科技工作者纷纷“上阵”,成功助力科技冬奥的实现……

十年光景里,这些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正是合肥最为“科里科气”的硬核创新攻势。

【“攻”占高地】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若你想在短时间内了解一座城市如何能称为科创之城,不妨先打开任意一个地图软件找到合肥市。映入眼帘的,是遍布城市各处的高校院所、大型科研设施、创新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的地理标识。

要想打胜仗,常需抢占高地。1970年,拥抱中国科大,随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机构先后在合肥建立……从上个世纪开始,合肥“蝶变”已经埋下了种子。诸如“城校共生”等一座城市与科研单位“心手相牵”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这些科研“重兵”不断聚集,在合肥成为了一座座科技创新的高地。

2017年“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获批,更为合肥创新引领之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项目,这一“科教航母”的到来,意味着合肥“全域联动”,此后,合肥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持续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高级别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交叉前沿研究平台、产业创新转化平台等一系列科技基础设施等。

今年3月26日,位于庐阳区三十岗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合肥第4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园区正式交付启用。该设施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国际磁约束聚变关键参数最高的综合性研究平台。集中区还计划布局多个大科学装置,此外,将建设科学小镇、成果转化区、科学服务区、预留区+生态用地等多个功能片区,致力打造“最美科研圣地”。

创新之树,还在加速生长。

6月,《“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这一合肥创新领域又一项重磅建设蓝图出炉。以中国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为纽带,汇聚世界创新力量,将在合肥先期规划建设“一核两园一镇”功能承载区。目标到2025年,“科大硅谷”将汇聚中国科大和国内外高校院所校友等各类优秀人才超10万名,集聚科技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创服务机构等超1万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50家以上。

十年光景,佳木成林,高能级创新平台已成集聚之势。

如今在合肥,深空探测实验室已进入实质运行和全面建设阶段,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研究院、先进计算中心正式运行,离子医学中心临床试验持续推进,创新研究平台“阵容”越发强大;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达12个,装置集聚度居全国前列;从2012年到2021年,在合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615户增长到4578户、增长6.4倍。

【“攻”破难点】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很多。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难点,科技成果转化就是其中之一。面对问题,合肥始终保持清醒,持续深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多种方式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7月2日,巢湖畔,安徽创新馆。一场以“揭榜挂帅”为主题的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发布活动在这里举行。现场,创新企业负责人、高校院所专家学者“坐”在了一起,企业将自身的技术需求“摆上桌面”寻求合作,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也在这里找到应用场景,“落地成金”。

“当前,技术成果转化难就难在科研力量和实际场景、需求之间的脱节,这次‘揭榜挂帅’活动,将有效促进科研力量向关键需求集中发力。”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表示,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科研力量雄厚,还有着比较成熟的产业体系,这样的综合优势在全国处于前列。这次活动,将能更充分地调动资源,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当天,覆盖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暨智能网联汽车等11个重点产业领域的325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集中发榜,发榜总金额高达7.98亿元,目前,已经有高校院所与创新企业“牵手”成功,共赴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星辰大海”。

在合肥,类似这样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嫁接技术“供需双方”的活动一直常态化举行。近两年,仅在安徽创新馆举行的成果交易转化活动就有近200场。近年来,合肥还出台了若干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扶持政策,同时,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深入在肥重点高校院所,开展科技成果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

与此同时,合肥与大院大所大学共建了32家新型研发机构,有针对性地给成果转化提供从资金到市场等的全方位服务,在活动、机构架起的高速转化“鹊桥”和“穿针引线”下,科技成果不再“沉睡”,更“活力”倍增。也正是在这样畅通的技术与应用对接渠道下,合肥“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城市产业地标动能不断。

走好创新之路,需要强力且持续的投入与支持。2012年到2021年,合肥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4%增长到14.2%。近两年,合肥更持续强化创新驱动顶层设计,出台了《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从法治层面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成立市委科创委,强化科技与产业、人才、金融等对接融合,构建全市“一盘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科技”格局。此外,设立“合肥科技创新日”,引领全社会形成人人讲创新、处处讲创新、事事讲创新的浓厚氛围。

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在科技创新的征程上,合肥始终牢记嘱托,正全力加速,集中攻势,向全球科创名城进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