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精心帮扶培育。实施高新企业梯次培育三年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探索梯次培育模式,加强调度和动态监测,及时跟踪帮扶,目前已入库企业400余家。

二是聚力技术攻关。围绕智能装备、现代煤化工、互联网大数据等重点领域产业需求和技术难题,积极组织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省科技重大专项及重点研发就项目。2022年,全市共获得省重大专项立项3项、省重点研发立项16项。

三是健全引育机制。把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重点工作,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医药、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50·科技之星”创新团队79家;通过集中开展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团队,凝聚培养创新人才320人,带动企业资金投入4019.91万元,研发产生科技成果301项。

四是提升创新能力。支持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5所科学研究中心建设,完善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推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6家、省实验室1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建成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3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