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东临杭州,西依黄山,宁国自古便是南北商旅通衢要道,当多元文化环境构建起“包容开放、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宁国精神”之时,当科创要素恰逢发展契合点、融入点、共振点之际,这里引得优质资源纷至沓来,经济社会发展浪潮奔涌向前,连续12年入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的气质也应运而生。

气质 源于包容开放的胸怀

安徽省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双招双引’作为经济工作‘第一战场’,坚持‘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集纳人才需有开放包容的姿态。2021年,宁国市投资1.2亿元倾力打造“松陵人才社区”,实行从10万元到50万元金额不等的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制度……人才优先理念诚意十足;在杭州、上海、合肥、北京建立人才工作站,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人才引进机制创意满满;鼓励企业在先进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减轻高端人才引进难题,人才管理模式体贴入微。不使人才有怀才不遇之恨,也不使企业有遗珠之憾。如此“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胸怀让含苞吐萼中的宁国成为人才贴心的“合伙人”,永远的“同行者”。

截至目前,宁国已搭建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省级研发平台67个,先后引进5个院士、6个博士科研团队入驻当地企业。一批橡胶密封件类、电子元器件、耐磨铸造类企业与国内高校建立合作关系。28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注册落户在此,10个团队进入省重点扶持名单,累计争取省级扶持资金5700万元。

包容开放的姿态还在展开。作为安徽连接沪苏浙的桥头堡,宁国市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为地区沟通铺路,投入运营全省首个通用机场,扬绩高速、宁宣杭高速安徽段相继通车、宣绩高铁项目征迁工作有序推进;为开放合作搭台,加快落实G60城市技术职称互认互通等政策,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和对接转化,举办了中德(安徽)产业合作圆桌会、2021安徽汽车及零部件产需对接会等交流活动……宁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最大的“吸铁石”。桑尼泰克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来到宁国,去年实现产值5.82亿元,企业副总经理龚云霞说:“在宁国,企业办事很方便。”她说,当地政府给予企业“网格包保”服务,每个企业有专门领导与其对接,贴心服务,纾难解困。“墙内事情企业干,墙外事情政府办。”宁国市委副书记、市长杜德林一句话道出宁国人开放包容的气质。为落实落细“网格化”服务,宁国市对开发区企业全面构建“领导联片、局室联格、干部联企”服务体系,打造形成“招商—注册—建设—生产”闭环式服务,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帮扶制度,强化亲清政商关系,真情实意服务,清清白白交往。

气质 源于敢为人先的闯劲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我们成为‘亩均效益’的受益者,连续3年被评为A类企业,并获得了宁国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要素倾斜。”占地300多亩位于宁国市经开区的保隆(安徽)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是一家亩均税收为35万元以上的企业,该公司总经理熊宜谋告诉记者,企业一年前通过技术改造,先后投入上亿元进行智能工厂建设,目前30多条自动化生产线每月可生产汽车装饰尾管70多万套。

亩均论英雄,分类提效益。2018年,宁国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出台规模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办法,以单位用地税收、单位用地产出、单位能耗产出、单位排放产出、创新能力等为主要评价内容,对宁国市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综合评价分类,根据“亩均效益”把企业分为A、B、C、D四类,通过用地、用能等资源要素的差别化配置,督促低效能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目前,该市工业企业亩均效益逐年上升,规模企业亩均税收较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前提高了31%,特别是A类企业亩均税收达35.2万元,占全部规模以上企业税收57.3%。同时,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企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特别是对一批低效倒闭企业“腾笼换鸟”,引入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入驻。据统计,2018年以来,宁国市共处置“僵尸企业”80余家,盘活土地4000余亩。

龙飞三角洲,凤舞大江潮,敢为人先的宁国人坚持“全国争先进、全省争一流、全市争第一。”

政府多用心,企业多安心。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高标准建成使用“市民之家”,实现“进一家门,办所有事”,在全省率先建成“中介超市”,切实降低了企业、群众办事各类成本。在推动国企改革方面,宁国全省率先启动县级国有平台公司改制,推进实现从融资平台向实体经济、从投资城市向经营城市转变。同时,在全省率先开展乡镇综合执法、砂石资源管理等改革,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如在全省率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两化”改革,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强村达17个。

气质 源于艰苦创业的坚守

如果有人问,40年坚守做一件事可以做到什么成绩?在宁国可以找到一份答案:可以做成让一个资产不足2万的小作坊蝶变成占地164万平方米,员工2万人的跨国民营企业,可以做成在汽车“流体系统”“密封系统”等技术领域确立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可以做成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百强企业。

“中鼎是我的第三个孩子”,夏鼎湖常把这话挂在嘴边。艰苦奋斗则是他40年创业路的最好形容。1979年,这位来自江苏江阴的外乡人沐浴着改革春风接手了濒临倒闭的宁国液压密封件厂。彼时,他所在的密封件厂和全国大多数乡镇企业一样,分配上实行“大锅饭”,制约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夏鼎湖毅然决然“掀大锅、开小灶”,砍下“实行浮动工资制、干部量化考核制、奖金差距制、商品信息员制”“四板斧”让这个小作坊从倒欠银行几千元变为实现利税37万元。但伴随夏鼎湖的除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外,便是说他“无法无天”“搞资本主义”的指责,直到1982年,一叶知秋之时,夏鼎湖被停了职。

停职期间,企业效益下滑明显,工人们等不了,1983的年2月,280多名职工又将夏鼎湖推选回到厂长位置,濒临停摆的工厂“起死回生”。1988年,夏鼎湖的公司开始做出口业务,但在向日本出口一批家电用橡胶零件时,对方因质量不合格退了货。虽然心情沮丧,但还要迎难而上。从哪里突围?如何突围?夏鼎湖发现加快技术进步,提升员工素养才是出路。从此,在夏鼎湖的带领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他的公司逐步完成了技术力量的全方位改造。1989年,公司出口到日本的橡胶产品也没有发生一起退货。1993年,夏鼎湖成立了公司研究所,实行“经费不限额,失败不指责,成功给奖励”的科研政策,鼓励员工技术创新。截至2021年,这家以橡胶密封件和特种橡胶制品为主导产品的企业在全球拥有专利868项,形成覆盖美、欧、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制造和物流网络,具备雄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拥有下属企业40余家、实现产值87.13亿元。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面香。中鼎集团“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只是宁国诸多企业家前赴后继艰苦创业众多案例的缩影。在今天的宁国,不少青年企业家深受前辈们影响,奋发有为,划好艰苦奋斗“延长线”的同时,擦亮了一块块开拓创新的宁国“新招牌”。目前,宁国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4家,连续多年入围全省制造业发展综合10强县(市)。

开放包容中,科创为高质量发展谋势;敢为人先里,科创为政务营商谋事;艰苦创业时,科创为产业赋能谋实。西津河旁乍露春意,山城宁国众功皆兴。期待“宁国精神”助推科创成果尽情绽放,也期待宁国更多科创清单转化为发展清单、机会清单,赢得更多“惟进取也故日新”的先机与优势。(胡起 李晨亚 记者 孟一凡 程昊 段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