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爸爸”,一般来说,这是咿呀学语的孩子最先发出的两个音。但对于一些特殊家庭的父母来说,听孩子喊出第一声“爸爸”“妈妈”,或许要很多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

2022年度“汉漾”青年人才、江夏区小葵花康复中心的“90后”听障特教康复老师李虹葭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的听力障碍的孩子融入普通学校的生活,享有平等教育的机会。‘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90后“传声天使”要让爱发声

李虹葭在教室里备课。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摄

因听力障碍而植入人工耳蜗或佩戴助听器的孩子,有个可爱的名字——“天线宝宝”。

数据显示,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约2780万人,每年新生聋儿约3万余名。

“有句话叫‘十聋九哑’,其实佩戴助听设备后经过良好的康复训练,这些孩子是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的。”一次志愿者服务经历,让李虹葭下定决心:“把特教当做我的生活”。被称作“传声天使”的李虹葭有个朴素的愿望——让爱发声。

今年31岁的李虹葭小名“溶溶”。来自荆门的她,毕业于湖北大学。

18岁那年,李虹葭顺利考上建筑学专业。“家人都是从事建筑行业的,希望我毕业后也入这一行。”但大一时的一次志愿服务经历,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当时,李虹葭在小葵花康复中心当志愿者,来的第一天,李虹葭发现阳阳(化名)头上长满了癞痢,就去药店买药水。生疮的地方搽了药很痛,阳阳却坚强地咬着嘴唇没哭,这让她很心疼。

“就是因为那个孩子,我在这个学校留了下来。”李虹葭说,看着听障孩子和家长的无助,她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就好像是一个溺水的人,好不容易抓住了我的手,怎么舍得放开?那么多从全国各地大老远赶来的,我不能耽误孩子治疗的一分一秒。”李虹葭不敢懈怠,每天工作11个多小时,为20多个孩子上单训课。

最艰难时身兼数职也没想过放弃

李虹葭带着孩子们做运动。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摄

你能为一份事业做出多大牺牲?李虹葭的答案是:再苦再累,在所不惜。

起初,父母并不支持她的选择。从没对她说过重话的父亲甚至有一年时间没和她见面。

倔强的她搬出了家,在康复中心附近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地下室。“当时一个月工资800元,房租一个月200元,两个板凳一搭,中间放几块木板就是床。”李虹葭不觉得苦,反倒很开心,她还经常把康复中心的孩子带到家里做饭给他们吃,晚上一起住。

一年后的一天,父亲来到康复中心,想了解女儿的工作。从进门看到这些孩子的第一眼,他的眼眶就红了。回家后,拉着李虹葭的手说:“你以后要对这些孩子好,要好好教人家说话。”

李虹葭的父母重新租了个大房子,和她搬到了一起,全力支持女儿的事业。

前几年,李爸爸的身体不太好。为了补贴家用,李虹葭上下班的路上做“滴滴”司机,晚上从医院回来在路边摆地摊卖衣服。咬牙坚持了一年,直到父亲康复出院,她才松了一口气。

“如果朝钱看,可能不会选择做这份工作。”李虹葭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生,选择不了人生的长度,但能选择宽度和厚度。于她而言,多帮助一个“天线宝宝”回归普通人的生活都是好的,这份成就感是任何工作都无可取代的。

录制视频带着76万人学康复技巧

果果在李虹葭脸上亲了一口。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摄

多年来,她琢磨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孩子发“T(兔)”音,她会拿一张小纸片放在手心,让孩子对着纸片发音,正确发出这个音时,纸片能飞起来;有时,她会用棉签压舌头,帮他们发音……

为了让更多听障儿童家庭学到有效的康复技巧,李虹葭会不定期录制视频传到短视频平台,目前已经拥有76万粉丝,不少人给她留言:“老师,看了你的视频,我教会了孩子喊‘爸爸妈妈’。”

更多的家长选择不远千里来武汉找她。在家长眼中,她有一股“魔力”——小朋友第一天见面就很愿意听她的话,甚至不怕自己妈妈“吃醋”也要喊她“溶溶妈妈”。

11月25日上午10时,在小葵花康复中心,李虹葭正在给4岁的小男孩果果(化名)上单训课。

李虹葭轻轻托起他的下巴:“说J—”(机),果果盯着老师的嘴型,努力了好几次,终于发出“J”(机)音。李虹葭笑着给了他一个拥抱。

“说‘妈—妈—’,‘妈—妈—’。”

“溶溶妈妈,抱抱!”果果一边喊着,一边伸开双手抱着李虹葭的脸亲了一口。

“你想象不到我曾经多么绝望。”果果的妈妈郭晓珂介绍,他们家住陕西渭南,她带着孩子在全国各地跑了近10个机构,“没有丝毫进展”。来这里的第一堂课,李虹葭让孩子开口喊了“爸爸”。

从教13年至今,不完全统计,李虹葭累计帮助近500位“天线宝宝”开口喊“妈妈”。一个又一个孩子从这里“毕业”,回到普教学校。

(长江日报记者朱佳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