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大公园社区的悦邻小铺内,马国英为附近的居民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通讯员 方轶欣摄

本报讯(记者 严松 通讯员 方轶欣)每周三,63岁的马国英骑着电动车,从石湖景区附近,赶到姑苏区大公园社区,早上9点准时坐在缝纫机前,开始为周边的居民义务缝补衣物。30多分钟的骑行路程,马国英坚持了三年多,用一双巧手,为上百位居民提供修补服务,让小小的裁缝铺成为街坊邻居的休闲空间。

在大公园社区的悦邻小铺内,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一台锁边机、一台挂烫机、满柜子五颜六色的线和布,组成了马国英温馨的缝补点。昨天,记者看到马国英双脚踩着脚踏板上下踏动,右手轻轻地拨着轮儿,伴随着节奏分明的缝纫机声,左手微微扯着衣服协助走线,不一会儿,一条裤子的松紧带便缝好了。一旁的剪裁台上,还堆放着七八件等待修补的衣物,等候着缝补衣物的老人们围着工作台和正在裁剪衣物的马国英,有说有笑,场面非常暖心。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一辈的人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处处体现着俭朴和节约。”马国英说,在过去,人们无论是新买的裤脚过长,还是穿旧了的裤腰带太松,都会走进缝补店。

1980年,在纺织厂工作的马国英白天带领女工们加班赶订单,到了晚上,她还帮街坊邻居缝补衣物。“白天踩了一天的缝纫机,晚上接着踩,经常踩得脚抽筋。”马国英笑嘻嘻地说。2000年,下岗的马国英开了一家自己的缝补店,将爱好变成真正的事业。2021年,因缝补店地址拆迁,马国英关掉了缝补店,但对衣服的布料以及缝制的针线手法分类了如指掌的她踏上了公益缝补的道路。

2021年,大公园社区悦邻小铺正式开业,社区党委书记苏家蓉邀请马国英入驻,在社区内定时提供衣物缝补服务。作为海棠先锋志愿者,每周三早上9点至下午3点,马国英都会来到悦邻小铺开展志愿服务,风雨无阻。“有兴趣想学习缝纫技术的居民,我也可以提供教学指导,吸纳有缝纫特长的居民朋友们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马国英说,如今,她的裁缝铺不仅仅是个便民点,还是街坊邻居们话家常、聊时事的共享空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