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芒种前后,走进宿迁的乡村,处处都是一幅忙碌的景象,在沭阳县钱集镇万庄村,这种景象也呈现在多个塑料大棚中。
“这两天天气不错,我们的头茬西瓜也在陆续采摘中,村里人都忙不过来,许多种植户去外村招人啦。”对于这两天的忙碌,40岁的苏敏显得比种植户还要喜悦。
苏敏是钱集镇万庄村党支部书记,2018年回到村里成为返乡兴村新村干,2021年成为万庄村党支部书记,而在此之前,苏敏一直在淮安创业,年收入约30万元。“2017年之前,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还是‘0’。因为村里没有企业,大多数村民外出打工了。”作为钱集当地人,在上任之初,苏敏就对万庄村的情况非常了解。
【资料图】
“既然知道这个村的窘况,那又为什么回来呢?”对记者的这个疑问,苏敏没有犹豫,脱口而出:“应该是对家乡的责任感和情怀吧,自己日子过得好一些了,就想着能不能让家乡也好一些。”
抱着一腔赤诚,苏敏雷厉风行,将自己当成一颗种子,“种”在了万庄村,深深地向下扎着根。
“要想在泥土里扎下根基,实现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就必须蹚出一条新路。这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相关部门的帮扶,更需要我们敢闯敢拼不懈奋斗。”苏敏说,近几年来,在帮促单位的帮助下,村里陆续建成高效农业产业园、“返乡兴村新村干”创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园,大力发展西瓜、黄瓜、葡萄等规模化种植,初步形成了以园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在苏敏看来,每建起一个“园”,就能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春节至今,我一直在这个葡萄园工作,每月工资约3000元,从事修剪枝叶等工作,不算累。”在葡萄大棚里,颗颗绿色如宝石般的小葡萄挂满了枝头。藤蔓下,许多村民正在修剪着葡萄。70岁的王翠红是万庄村村民,她笑着说,如今孙子、孙女都长大了,也不需要她看护了,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出来干些农活,不但有人陪伴,还能补贴家用。
其实,王翠红并不是这群工人里年纪最大的。“我们村只有500余人是常住人口,忙碌的时候,村里有200余人前来工作,可以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的,大多参与进来了。”苏敏骄傲地说,这些“园”将群众的积极性全部激发了出来,大家为了村子,为了生活都变得活力迸发。
为了让这些“园”里产品的销路更广,苏敏还带领村干部探索“支部+直播”经营模式,开通农副产品直播间,给村集体及村民带来新的销售方式,直播平台让他们的销售路子更宽广。
“去年,我们家的葡萄销售额达七八十万元,今年是丰产期,相信销售额会成倍增长。”种植户李俊杰是浙江人,3年前接受镇政府的邀请,来到了万庄村,流转了100多亩土地种植葡萄。去年,在苏敏的“直播”助力下,他的葡萄在网上销售一空,今年,他更是信心十足。
“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了100万元。从0元到100万元,我们用了4年多的时间,这对于万庄村来说是个‘奇迹’。”苏敏说。
生活好起来了,环境自然也要跟上。“现在好了,这条水泥路赶在了我们家收麦之前通车,可算是帮了大忙了。”79岁的金建中说,在他的记忆里,2003年之前,万庄村是没有水泥路的,直到苏敏等年轻人来了之后,村里的路便一条接着一条修起来了,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金建中说的这条水泥路长约200米,宽约3.5米,这是一条通村道路。“近年来,村里一共修缮了4200余米水泥路、7座桥(涵),如今,不但村道畅通,就连庄与庄之间也都铺上了水泥路。”说起这个,苏敏一脸满足,他笑着说,群众对他们的认可才是他们工作的动力。
苏敏说:“这些年来,忙碌就是我们的正常状态,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甘于做一粒扎根土地的‘种子’,终能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开出绚烂的‘花朵’。”
初夏的乡村,一阵阵风吹来,麦浪翻涌,鸟虫鸣叫。
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在万庄村的田野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