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to b指的是5g先进无线技术在工业领域推广应用,对于企业来说,指通过有竞争力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并获得经济效益。

6月底刚刚落幕的长三角数字经济高峰论坛指出,数字经济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众所周知,制造业为经济增长添动能,如何助力工业生产数字化?近日,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走进位于华为苏州研究所的“5g+xtob联合创新实验室”,探寻“标准化”如何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体会5g为工业生产带来的高能蜕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机械臂来回翻转、汽车焊渣实时视觉定位检测、龙门吊远程控制……踏入实验室,一系列以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基础的可复制场景实验在进行中。记者了解到,实验室由华为与信通院、北科大共同打造,是全国首个以场景化解决方案形成规模复制能力的化验室。“这里也被称之为‘预集成易交付中心’,通过预集成、预验证,降低提升部署和运维效率,将跨行业应用场景标准化。”华为5g to b解决方案部部长王永德介绍,简而言之就是用可复制的智能小场景模拟测试更高效的实际生产工序。

5g to b已进入规模发展期,面对赋能千行百业的愿景,实验室通过5g与其他信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在控制、物联、视觉检测、定位等方向积极探索,孵化了5g集控使能柔性生产、5g智能物联、5g视觉、5g智慧巡检实现数字孪生、汽车类产品焊渣检测、5g局域专网等多个创新应用场景。“在过去的3到4年里,5g to b已经覆盖了近100个行业,场景、技术和客户价值已得到验证,实践证明5g可以用于不同的行业并给行业带来较大的价值。”王永德分析认为。

在参观现场,5g视觉应用场景吸引记者的目光。钢板是制造业很多商品不可缺少的原料,钢板的轧制过程中,因为加工工艺等缘故,钢板表面会出现刮痕等缺陷,这种缺陷严重影响钢板的品质和性能指标。华为5g视觉应用场景方案能够在高速高温环境下对钢铁表面360度图像采集,利用5g网络将图像上传至视觉检测中心,最终可以及时精确地检测出有缺陷的钢料,为钢厂装上“永不疲惫的眼睛”。

前不久在苏州举办的2023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华为参与研发的“5g超可靠低时延汽车柔性产线”的场景应用进行了发布,作为首个工业控制领域的产线级5g应用实践,验证了5g技术可以应用于工业最核心的生产控制环节。而这个应用场景就来源于实验室。

传统汽车产线采用的硬线铜缆在实际生产中,常常会因为设备长时间运行、磨损,导致网络故障,造成生产中断。“传统生产线每年因为网络故障会造成平均60小时的停工。而5g柔性产线的时延是4毫秒、稳定性可达到99.999%,降低了网络通信停机时间,转化成订单的话,预计单个工厂年可增加8亿产值的交付量。”苏州长城精工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工业智能事业部副总经理袁占江告诉记者,同时,柔性化生产也避免了新车型更新较快带来的频繁的网络重建改造的问题。

除了工控领域,华为5g to b还孵化出智能物联、视觉检测、融合定位、智慧巡检等10个应用场景,涉及汽车、钢铁、矿山、仓储、港口等行业。

在钢铁行业,华为联合湘钢通过5g+远程天车,实现产能提升50%;通过热轧棒材表面ai质检,不仅保证了质量,还节省了大量成本。在港口行业,5g实现龙门吊远程控制,不仅效率提升30%,同时避免了人员高空安全问题。在电力行业,5g广域专网+配电三摇,可实现效率提升60倍,5g广域专网+输电,可实现2小时的ai+5g视频回传,效率提升80倍。

据了解,实验室与行业多家科研机构、企业、运营商有着密切的合作。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的周鹏教授是研究机器视觉和智能传感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的专家,他通过与实验室的合作,解决了一些困难的场景,如在高温及高速场景下采集被测物体的相关数据。

5g to b如何规模复制仍是当下的难题。“关键还是标准,虽然我们联合合作伙伴做了十几个包括矿山、港口、行业的标准,但这远远还不够。”王永德表示。

目前,实验室构建了涵盖了众多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已经联合发布11个5g商用标准件,将5g商用成功实践更快更好地普及至各行各业,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成果,并依据成果制定了相应的标准。5g技术现已进入规模发展的阶段,标准化是应对挑战、加速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华为5g+xtob联合创新实验室也会继续与合作伙伴积极创新,立足于5g蕴含的工业应用价值,将5g技术碎片化的商用实践由点到面高效复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实习生 王诗雨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