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观复博物馆创始人、知名文化学者马未都来到盐城东台西溪,参观东台发绣、大丰瓷刻等非遗,并在晏溪书院举行了文化分享会,与文学爱好者以及游客共同畅谈唐诗宋词,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恰逢2023江苏“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宣传活动刚刚启动,针对江苏的文化传播以及盐城东台的历史风貌等问题,马未都先生也接受了凤凰网江苏的专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延续“三相文化” 览历史变迁

盐城东台西溪,作为古海陵的一部分,一度被视为江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据了解,唐代西溪的盐产量就已居泰州淮南大盐场之首。史料记载:“宋置监于此,亦曰西溪盐仓”,由此,在宋朝西溪盐产量进入辉煌的历史阶段。北宋初年,吕夷简、晏殊、范仲淹相继来到西溪担任盐官,后来三人都官至宰相,也让“三相文化”兴起。

作为东台西溪的重要文化遗产,“三相文化”被广为传颂。马未都在采访中表示,古时的江南地区一直以来都非常的富庶,所以文化也更加繁荣,而古代文人都是靠作品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在西溪恰好拥有三位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留有佳句名篇的名人,例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西溪打造的“三相文化”可以更加直观的通过人物来了解宋朝的历史文化。

近些年,东台西溪为了充分挖掘和传播好“三相文化”,将众多的历史故事和场景运用新兴的传播形式进行了呈现,例如为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范仲淹的历史故事,景区特地打造了情境戏剧《范仲淹》,运用沉浸式演出互动的形式,复原了宋代的水乡场景,游客与演员们一同穿越其中,感受范仲淹为国为民的忧乐情怀和孝心大爱。

同时景区内还复建了当年宰相晏殊创办的晏溪书院,开办了“西溪讲堂”,定期邀请文化大家前来讲学,重现了当年思想文化碰撞的盛景,在这里普通市民可以和国学经典零距离接触,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魅力。

“三相文化”如今已经成为了东台乃至盐城一张闪耀的名片,也带动了地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保护传统文化 用好天地人和

“因为电视节目和互联网的传播,这几年的国学热非常红火,但是我们更要关注文化传承的本身”马未都在谈到文化保护时说道,“理论上说文化只要有生命力,无论保护还是不保护,它都会存在,一种文化的消亡,总会有另一种形式进行补充,纵观中国的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开始,到汉赋骈文,再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形式在不停的更改,文学内容却从未改变。所以我们只要坚持传承文脉,文化就会继续传承,也更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正如马未都所说“西溪的文化和历史让它有了天时和地利,那接下来就看人和了”,文化传承方面,东台西溪在做好本地非遗文化传承的同时,还持续用各类创新形式来实现非遗文化的更新。在短视频平台和各大社交网络爆款频出,景区用国家级非遗“董永传说”,创新推出《天仙缘》实景演出、《寻仙游》沉浸式夜游,成为所有来此的游客必打卡项目。草市街的非遗表演,用全新形式向人们展示传统非遗,传承千年的东台发绣,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在游客面前。在天仙缘的非遗文创市集中,除了让游客能够感受到传统的匠人精神,还能买到优秀的非遗产品,感受舌尖的非遗文化。而每到节日节点,大型的烟火秀和无人机演出,更是全方位结合传统的非遗特色。

东台西溪让科技与时尚融入非遗传承中,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也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去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非遗+”的形式,也让东台西溪成为了当下文化传承的新样板。在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名单中,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也成功入选“非遗旅游景区”。

擦亮城市品牌 增加文化自信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城市的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除了能够提升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东台市近些年来的对于民俗文化、休闲文化、传统文化的打造与升级,让这座苏北小城,跃然成为了一座新兴文旅重镇。

除了董永七仙女传说和三相文化的两个国家级非遗,这里还有现存江苏塔龄之最的唐代海春轩塔以及省内唯一的明清海盐古街,得天独厚的旅游和人文资源,再加上创新的开发保护理念,全面助力了东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采访尾声,在谈到此次东台行的最大感受时候,马未都对东台的发展成果赞叹不已:“在中国的县级市中,东台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已经做的很好了,在一些文化休闲的场馆建设中甚至优于一些大城市。”

从数据来看,2022年东台市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进百亿元,打造了一批优质的文旅品牌。其中,东台西溪成为江苏唯一入选的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培育单位、也是盐城唯一获评的省级首批“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同时,东台市在2022年开工建设重点文旅项目12个,其中4个项目列入盐城市5000万元以上项目。

在优秀文旅产业建设的同时,东台还大兴文化惠民活动,各类“特色开放日”、“非遗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在盐城市的全市考核中“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次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乡村覆盖率”均列全市第一。真正做到了保护好传统文化,让群众感受成果,借助区域IP名片的打造,为提升城市形象与影响力提供有力支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