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也是种业重大“卡脖子”难题。为助力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近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我市大丰区大中农场开展抗赤霉病小麦品种“扬麦33”百亩实产验收。

走进大中农场,田垄间小麦穗大粒满,一辆辆收割机开足马力穿梭在金黄的麦田中,割麦、脱粒一气呵成,奏响“三夏”丰收曲。记者了解到,“扬麦33”达到目前世界范围内赤霉病抗性最高等级,已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江苏、安徽、湖北等地进行示范和推广应用。本次小麦测产与以往仅选择几亩地测算有所不同,验收面积达上百亩,属全国罕见。

江苏大中农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苏建权:“去年我们引进了(‘扬麦33’),试种了120亩,亩单产突破了800公斤,今年我们种植了3195亩,应该说这个品种是适于我们这个地方种植的一个优良品种。”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 高德荣:“我们通过分子育种技术,重点是利用扬麦的丰产性和抗病性,把存在于其它品种的抗病基因导入扬麦,培育成高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的高产品种‘扬麦33’。”

科技赋能农业,品种助力丰收。收割完的“扬麦33”一一过磅称重,折合标准水分并扣除杂质后,最终公布现场连片收获的136.79亩小麦平均亩产可达604公斤,结果显示其“高产”得到田间验证。据了解,我市粮食总产连续8年保持在140亿斤以上,今年全市种植夏粮674.1万亩,其中小麦637.5万亩,平均单产预计可达405公斤,推广“双抗”新品种“扬麦33”对于保障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扬州大学教授 郭文善:“‘扬麦33’是一个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潜力比较高的品种。这样通过高的播种质量、合理的施肥、主动的抗逆,最后把它的高产潜力发挥出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果。”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滕友仁:“盐城是农业大市,特别是粮食大市。今年夏粮,我们狠抓高质量的管理,应该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下一步,我们准备再进一步围绕优良品种的推广实现良种良法的配套,力争我们夏粮再上新的台阶。”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