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说|让秦岭国家公园成为“美丽陕西的封面”

关键词:

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


(相关资料图)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怎样建设好秦岭国家公园,使之成为“美丽陕西的封面”?听听委员怎么说——

建立健全生态系统

碳汇监测体系

要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科学布局秦岭生态碳汇监测网络。

省政协委员

王宇恒

秦岭被誉为“中华绿芯”,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地区植被类型丰富,有巨大的固碳潜力,是我国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重点固碳增汇区域。

省政协委员、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宇恒认为,构建秦岭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与核算体系是科技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但目前碳汇监测与核算工作存在监测能力薄弱、监测标准不统一、核算标准不健全、数据共享能力差等突出问题,亟需加快推进解决。

“要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科学布局秦岭生态碳汇监测网络。”王宇恒表示,科技部门与林业部门应按照生态功能区域和植被类型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管理和调度,构建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功能完备、管理规范的省级生态基础设施。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核算和报告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工作,但森林生态系统复杂性多样性给碳排放和碳汇计量、估算工作带来困难和挑战。王宇恒说,目前我国在秦岭生态系统领域的碳汇时空分异规律不清晰,碳收支参数不够完善,评估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秦岭森林具有面积广、山高、坡陡、林密等特征,最适宜利用通量法在精细时间尺度上开展固碳速率长期定位监测。”王宇恒建议,建立健全生态系统碳汇监测体系,科技和自然资源部门要制定不同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关键指标、关键技术参数的调查监测技术规范,将碳汇监测设备融入生态环境监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建立省级碳汇信息共享平台,融合多源数据、多尺度数据、多手段数据连通支撑碳汇研究,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时效性和精度,摸清秦岭生态碳汇家底。

形成“四位一体”

法治保障体系

应在《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将科研、教育、文化、生态旅游等因素加入,制定属于秦岭国家公园的法律文件,为秦岭国家公园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省政协委员

王俊平

近年来,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我省出台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森林公园条例》等法律法规。

省政协委员、华鼎工程咨询集团董事长王俊平说,根据国家林草局“一园一法”立法目标,我省尚未出台关于秦岭国家公园的针对性法律文件。相比于其他公园,秦岭国家公园特殊之处在于总面积达1.29万平方公里,涉及我省6市的21个县(区),治理难度和复杂性与一般的公园完全不同,以法律文件对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进行规范保护迫在眉睫。

王俊平建议,对秦岭国家公园的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制定实施不同的管理保护方案,针对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中的单要素,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制定特殊性需求的单行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为管理提供差异化且更为适用的法规依据。

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是第一位。王俊平认为,应在《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基础上,将科研、教育、文化、生态旅游等因素加入,制定属于秦岭国家公园的法律文件,为秦岭国家公园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考虑到秦岭国家公园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应当制定以地方性法规作为统领、各市县规范性文件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并逐步形成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位一体”的法治保障体系。

以司法利剑

守护秦岭绿水青山

各责任单位应按照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责,通过开展专项宣传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省政协委员

雷西萍

“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绝非一地一域之责,更非一时一日之功,需要强化一盘棋意识,做到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针对建设秦岭国家公园,省政协委员、陕西法智律师事务所主任雷西萍认为,在新建扩建对生态、景观有较大影响的项目时,要依法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对需要征占林地的项目,应通过立法细化审批标准,并按照相关规定履行报批手续,明确立法禁止开山、开矿、采石等不符合秦岭国家森林公园主体功能的行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雷西萍说,要筑牢自然保护地生态防线,加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持续形成震慑高压态势,建立联合执法协调指挥制度,多部门形成执法合力,严惩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责任人和涉案单位。

雷西萍表示,依据“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各责任单位应按照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责,通过开展专项宣传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深入开展多样化生态环境法治宣传,以司法利剑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秦岭国家公园

智慧管理平台

建设涵盖各种功能的秦岭国家公园大数据智慧管理服务平台系统,把已有的各行业系统数据接入新建平台。

省政协委员

方媛

“秦岭国家公园建设涉及的保护内容多、范围广、管护难,传统的线下管理效率低下,很难适应建设和管理的要求,加强秦岭国家公园建设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省政协委员、陕西渭河生态科技研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方媛说,目前,我省有关部门已建成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平台、生态空间云平台、“水文、水情、水质”信息平台等,但鉴于不同信息化平台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所建,导致各系统、各平台相对独立,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共用。

“要加强统筹管理,成立与国家公园地位、所承载功能相匹配的管理机构,统筹管理各行业、各部门,统筹开展公园信息化建设、公园管理、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文明传播等事宜。”方媛建议,建设涵盖各种功能的秦岭国家公园大数据智慧管理服务平台系统,把已有的各行业系统数据接入新建平台,依法向社会公众提供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业务信息,以更全面、更有效的手段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形成示范效应。

加强秦岭矿区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尽快开展陕西秦岭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污染风险评估,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为秦岭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省政协常委

王学川

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矿山建设的推进,对尾矿资源化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秦岭是国家重要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成矿带和矿集区,秦岭范围内现有近300座尾矿库,但一些历史遗留矿山的生态恢复治理推进缓慢、占用林地和农田的修复缺乏有效管理和规划。

“陕西秦岭矿区环境质量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调查,导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情况不清,严重制约了后续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省政协常委、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王学川建议,尽快开展陕西秦岭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污染风险评估,建立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基础数据库,为秦岭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秦岭有色金属尾矿中稀有贵金属回收与尾矿砂高值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矿区污染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关键。王学川同时建议,整合我省科技资源优势,成立高水平研究团队,针对矿区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的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发与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学合理的尾矿减量化、高值资源化等污染源头控制技术,为陕西秦岭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科技支撑。

加强秦岭原生树种

保护和培育

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应重视和加强原生树种的保护和培育。

渭南市政协委员

杨卫平

秦岭是我国植物南北区系的交会地带,是“野生植物资源宝库”,种子植物达3800种,半数为中国特有种。

“推进秦岭国家公园建设,应重视和加强原生树种的保护和培育。”渭南市政协委员、陕西秦城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平说,原生树种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要,可以减少外来树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维护生态平衡,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杨卫平建议,开展原生树种种类、分布、面积、生长情况等调查摸底工作,建立资源数据库,加强对原生树种资源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建立原生树种资源库、保护基地,加强原生树种科研攻关,提高原生树种的适应性和生长速度;严厉打击砍伐原生树种行为,加大监管力度,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原生树种的种植和维护工作。

各界导报实习记者 秦瑶 首席记者 李荣

推荐内容